在 2022 年底,碧桂園負債已高達 1.76 萬億人民幣,近月其財務危機持續發酵,8 月 12 日宣佈中國境內 11 隻債券停牌。2007 年碧桂園上市時,是香港股值最高的內房股,但到今年 8 月 15 日股價已低見 0.81 元。碧桂園當年冒起,繫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旗下的中產式樓盤,也盛載過不少港人對美好生活想像。
碧桂園成立於 1992 年,名稱源於廣東順德的「碧江村」和「三桂村」,創辦人之一楊國強出身貧苦,後來靠一手工程技藝白手興家,又適逢 90 年代初順德進行產權改革,便開始了自己的房地產事業。1994 年樓市不景,其他股東選擇退出,楊國強便全盤接管碧桂園項目。後來碧桂園憑藉創意,很快吸引大眾目光,例如創辦「廣東碧桂園學校」為居民提供由幼兒園到預科的一站式服務,又會自設車隊接送居民。業務也在 10 多年間擴展到全國多地。
碧桂園崛起,回應了部分港人的 97 想像。面對主權移交,香港前景並未明朗,有人選擇移民過新生活,有人則對正值改革開放的中國抱有無限憧憬。碧桂園會找香港明星做宣傳,有一次「勝者為王」系列的「賭王」陳庭威和「屠天龍」方剛同時宣佈在碧桂園買樓定居,吸引香港和廣州記者團採訪。方剛說道:
許多香港人對「九七」以後有恐懼心,移民一度成為時髦。其實,今天的碧桂園生活方式,就是未來中國的生活方式,它使我們對「九七」過渡有了信心。我不但不移民,還要到大陸來買樓定居,因為我相信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引述自張國華,「走向體制外的官員們」,159)
到 1999 年,深圳二手樓中,香港人成為最大買家,在順德碧桂園、番禺祈福新邨等著名樓盤佔極大比例,北上消費玩樂成為熱潮。伍咏詩在論文「香港人在廣東置業的演變過程:以購買碧桂園為例」就解釋,碧桂園是如何捕捉香港人對大陸既憧憬又恐懼的矛盾情緒:
抽離本土,針對香港普羅大眾對大陸治安、制度、環境的陌生感和恐懼的文化想像,廣告把碧桂園與其身處的地理環境完全分割…… 把香港的意義系統移植在碧桂園,「香港」因此在碧桂園的範圍內成為了主流…… 就像一處位於內地的「港租界」,讓香港人可以合法地存在於一個異地空間而不再有陌生和恐懼感。(「兩岸三地歷史學硏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739-741)
而最深入港人心中的,相信是一系列經典廣告口號「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其中一段,從加拿大回流的「肥姐」沈殿霞一身中產休閒打扮,在泳池邊漫步,鏡頭穿插著一望無際的草地、熱鬧的市集,加上一段讀白:
我覺得香港人生活太緊張,應該多過一點輕鬆悠閒的度假生活,這才算享受人生。順德碧桂園西苑感覺和大自然好接近,盡善盡美的生活設施同服務,給你一個舒適的感受,我誠意推薦給你,碧桂園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
而碧桂園崛起的時期,正值香港從 80 年代到 90 年初的盛世,轉向 90 年代末、千禧年代初的衰落的時期。伍咏詩指出樓盤廣告,是讓「香港人覺得自己上去(大陸)之後是有錢人,會提升身份地位,這樣來吸引你,因為在香港的生活實在太差」。而當時置業的,確實也包括一些香港的草根藍領。
不過到後來,隨著中國經濟急速增長,碧桂園也不再只以香港居民為目標買家,2004 年的「資本雜誌」形容碧桂園是珠三角的最大品牌。2007 年,楊國強把碧桂園 70% 股權(總值約 692.104 億港元)贈與女兒楊惠妍,令年僅 25 歲的她成為中國大陸女首富。2014 年碧桂園衝出國際,宣佈在馬來西亞新山興建「森林城市」,最初預計有 70 萬人定居;2017 年又乘著「一帶一路」機遇加快海外擴張,把業務拓展至印尼和泰國。
碧桂園之成功,映照中港關係的轉變,曾淵滄這樣寫道:
碧桂園公佈業績,2017 年合同銷售金額達 5,508 億元,合同銷售面積達 6,066 萬平方米,這成績對香港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在香港,大型地產商一年的銷售金額只有數百億元,與碧桂園這些內地地產商比較,差得太遠。
而到今天,碧桂園的債務規務亦是一般人以難以想像。這 31 年的碧桂園神話,究竟會否成為南柯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