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屍.惡魔.吸血鬼:哪類超自然生物電影最賣座?

A+A-
「熱血喪男(Warm Bodies)」劇照。

每逢萬聖節,人們都愛喬裝打扮,入夜後的主題樂園和酒吧,盡是喪屍、狼人、惡魔或吸血鬼的出沒勝地。難以衡量哪一種超自然生物是最受人類歡迎/最畏懼的終極怪物,就如專門分析流行和網絡文化的美國記者 Rebecca Jennings 所指:「超自然生物是我們對於所害怕或不理解之物的體現,它們就像其他流行文化現象一樣,時而狂熱,時而淡化。」

不過,比對歷年的電影票房,可以在某程度上觀照這股文化現象的趨勢。Rebecca Jennings 近日撰文詳細統計了自 1999 年至今,過去 20 年來,在荷里活為主的商業電影中,這些超自然生物到底各自佔了多少票房。

她認為,1999 年無疑是這類超自然電影的分水嶺。首先,那年剛好上映了不少熱門電影系列的第一集,如「盜墓迷城(The Mummy)」、「死亡習作(The Blair Witch Project)」和「鬼眼(The Sixth Sense)」。「它意味著涵蓋了整整一代人的電影喜好。還有,它可以讓我們比較經典怪物時代(如最初代的『德古拉』、『科學怪人』和『狼人』等)對當代電影文化的影響 —— 例如 2011 年 Nicolas Cage 主演的女巫電影。」

撇除以好幾種超自然生物為主要角色的電影系列(如「哈利波特」),亦不包括相對歡樂的喜劇作品(如「鬼靈精怪大酒店(Hotel Transylvania)」和「怪誕黑家族(Dark Shadows)」)。按美國過去 20 年的票房數字(不作通貨膨脹調整)計算,排序如下:

7. 狼人(Werewolves)

「狼人」劇照。

顯然沒有計及 Hugh Jackman 在超級英雄電影系列中的「狼人(Wolverine)」角色。「儘管『吸血新世紀(Twilight)』系列實際上都有一位狼人少年,但嚴格來說,那是一部吸血鬼電影。」除此之外,原來過去 20 年荷里活只拍過 3 部關於狼人的電影,分別是 2010 年的「狼人(The Wolfman)」,2011 年的「血紅帽(Red Riding Hood)」和 2005 年的「奪命咒(Cursed)」,而且全部都是票房毒藥。這也解釋了為何再沒片商願意投資缺乏觀眾緣的狼人題材電影了,不過,狼人角色反而一直都以配角身份活躍於其他怪物電影。

6. 木乃伊(Mummies)

「盜墓迷城」劇照。

從 1999 年至今,始終只有一部關於木乃伊題材的電影系列,就是「盜墓迷城」。直到 2008 年的最初 3 集,未計通脹每集都擁有上億美元票房,成績亮眼。不過,到 2017 年由 Tom Cruise 主演的版本則是另一回事,無論評價和票房,都是歷年最不討好之作。

5. 巫婆(Witches)

「魔法黑森林」劇照。

Rebecca Jennings 形容:「過去一個世代,其他(除了『哈利波特』)以巫術為中心的電影作品,對票房幾乎沒有產生魔法效果。」據其統計,票房最好的作品,一半屬於涉及女巫傳說的驚慄片,如「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和「死亡習作」。另外一半則偏向魔幻冒險,包括「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和「魔境仙踪(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而上述兩部都是由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

4. 喪屍(Zombies)

「生化危機」劇照。

儘管有著全球知名的「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系列,還有「魔間傳奇(I Am Legend)」和「地球末日戰(World War Z)」等賣座作品,但喪屍類型電影的整體表現並非特別出眾,部分喪屍片的票房數字更不忍卒睹,例如在 2017 年上映,雷聲大雨點小的「傲慢與屍變(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就是代表。原因或歸咎於同類作品拍得氾濫,以致題材乏味,觀眾再無入場意慾。不過,每當喪屍片沒落之後,又會周而復始的再度興起,如 BBC 所指出,喪屍片本身呈現了人們對於「活在當代的巨大恐懼」,因此,對喪屍片的迷戀是永無止境的。

3. 幽靈(Ghosts)

「不死咒怨」劇照。

關於幽靈的電影是最難界別,尤其它很容易跟魔鬼題材混為一談。「畢竟講鬼故本就有著數不清的方法。」從喜鬧劇作品「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到驚嚇片類型的代表「不死咒怨(The Grudge)」,電影世界中的鬼故或鬧鬼故事五花八門。但如果將幽靈定義為「一個特定逝者的靈魂」,並且以電影中某個角色出現「撞鬼」的情節來區分,票房總收入最高仍屬 1999 年上映的「鬼眼」,緊隨其後是改編自日本恐怖片名作「午夜凶鈴」的荷里活版「七夜冤靈(The Ring)」。

2. 惡魔(Demons)

「詭修女」劇照。

惡魔和幽靈的界線有點模糊,但據 Jennings 的看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惡魔都能夠吞食人類,通常可以改變形態,並且經常伴隨著一些宗教內涵。」她認為,在惡魔的類別中,也涉及一些關於魔鬼(Devil)題材的作品。歷年票房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了「午夜靈異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和「兒凶(Insidious)」系列,還有剛剛在 9 月上映的新作「詭修女(The Nun)」。事實上,「詭修女」是另一恐怖電影「詭屋驚凶實錄」系列的衍生作品,但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分類。

1. 吸血鬼(Vampires)

「吸血新世紀」劇照。

「毫無疑問,在過去 20 年間,吸血鬼電影穩佔了美國最高票房。當然了,這完全是拜『吸血新世紀(Twilight)』所賜。」有別於經典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吸血新世紀」將古代傳頌的吸血鬼故事重新包裝,變成青少年的性啟蒙之旅,藉此成功打開一條新穎的吸血鬼電影熱潮,更完全改寫了新生代對吸血鬼這種超自然生物的想像。以票房計算,單是「吸血新世紀」系列的 5 部作品,總票房就超過了 13 億美元,遠遠拋離其他怪物電影。

不過,考慮到「吸血新世紀」某程度上是概念轉換,亦脫離了怪物電影的框架,撇除此系列不談的話,吸血鬼類別電影的總收入,約莫在第 5 至 6 位之間。這又意味著,幽靈和惡魔可能才是最多美國觀眾捧場,歷久不衰的故事題材。

恐怖電影的趨勢,往往反映了社會上的文化恐懼。Jennings 進一步引述 2013 年的調查數據指,有 45% 美國人相信世上存在幽靈,近 20% 的美國成年人更表示,他們曾經「撞鬼」。對幽靈和惡魔的長期恐懼,怪物電影的迷戀,以及萬聖節的嘉年華式狂歡,極端的情感背後,最終還是指向了人類永恆的課題:生命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