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萬聖節:與其扮鬼,不如談死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你知道今天是萬聖節,但恐怕你不知道它的起源,也對此毫不在乎,反正如今就只是個「小孩討糖吃、成人鬧著玩」的狂歡日子。甚麼鬼怪幽靈,純粹噱頭而已。一批遠在紐約的義工卻不這樣想,他們在這星期舉行名為「反思生命盡頭(Reimagine End of Life)」的活動,為參加者提供一個機會,探索生死這個重大問題。

有別於一般的佈道會或支援小組,「反思生命盡頭」旨在於一些別開生面的地方,以創意手法探討死亡。活動包括導覽團、參與式工作坊、紋身店講座、時裝表演、棟篤笑和搖滾音樂會,而且費用全免。Grace Livingston 是籌辦的義工之一,負責為身患疾病或照顧病患的人,在曼克頓一個共用工作空間召開聚會。作為癌症患者,並剛經歷喪母打擊,她認為讓小組在一個歡樂的環境碰面,會令一切與別不同。「這是一個碰面的好地方,它不令人覺得身處診所。」

「反思生命盡頭」的創辦人 Brad Wolfe 承認,他是刻意選在萬聖節期間舉行活動,希望能把這個節日重新定義,令它成為培養人們對死亡擁有更健康態度的時刻。他相信美國人忌諱談死,部分是因為他們多數於成年後離開父母自立,無法近距離目睹生命的循環,因而視年老和死亡為禁忌。Wolfe 認為:「我們把死亡『送院』—— 眼不見,心不煩。」

圖片來源:Reimagine End of Life

像是患有末期肺癌的喜劇大師 Emily Levine,去年在 TED 演講上直言挺期待死亡,便嚇呆了不少觀眾。「我現在以德國生物學家 Andreas Weber 的觀點看待死亡,他說這好比是『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一部分。你得到人生這份大禮,你盡全力去豐富它,然後歸還它…… 我消耗了生命,但到死亡,則是我被消耗。我正以我的方式步向墳墓,而在那裡,我邀請每個微生物、岩屑和分解者來開餐。我想它們會覺得我美味。」這番話說得既坦白又幽默,但台下並非人人接受。

布蘭代斯大學人類學家 Anita Hannig 更認為,迴避死亡這件事,甚至刺激了整個美國工業。去年她在一篇論文寫道:「死亡已經成為很多美國人迴避和厭惡的事,證據更是隨處可見。看當代對永恆生命的幻想便知,從抗衰老面霜到下載人腦好讓人以虛擬方式存活,再到人體冷凍法,寄望將來的科學家會為他們解凍冷藏的身體,令他們死而復生。」

Wolfe 則曾為一位逝世的好友舉辦池邊音樂會,受到另一種刺激。「你真的可以看到,藝術擁有強大的力量,給人創造一個喘息的空間。」他因此有了「反思生命盡頭」的構思,過去在三藩市舉辦的活動,吸引約 1 萬人參加,現在則希望自己賦予給萬聖節的新意義,可藉紐約的活動擴散開去。「我們的目標是在全國引發社會運動。」他強調,討論死亡不只對末期病患有用,實際上也可令人更有目的地去過活。「此事聽來很神秘,但當你參觀墓地或參加這些活動,你會開始反思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