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黑膠碟養父」的歐德成(Paul),由擺地攤到樓上舖,買賣黑膠唱片已有 40 年。他少年時從越南來港,在深水埗二手市場收集黑膠,原本只為興趣;但隨著時代淘汰,人們放棄黑膠。Paul 不忍唱片變成垃圾,決定收集它們,待有緣人帶走。經歷 CD 到現在串流音樂的年代,是甚麼令 Paul 堅持保留超過 30 萬隻黑膠碟?
音樂
|共202篇|
月巴氏:1994(13)——「胡思亂想」
那一夜沒有睡。不是沒嘗試去睡,但實在不甘心,又或太憤怒,總之內心持續不能回到一個平靜狀態,一個能夠讓我安然入睡的狀態。
那夜,一直塞著耳,聽回王菲之前幾張專輯,「Coming Home」、「執迷不悔」、「十萬個為甚麼?」。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AI 音樂專題之一】專訪陳珊妮 —— 當歌手親自訓練自己的 AI 分身唱歌
在台灣,唱作歌手兼製作人陳珊妮親自指導自己的 AI 模型唱歌,推出台灣首支 AI 歌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猶如做一場實驗,她想用一首歌來證明創作人不會被 AI 取代。陳珊妮接受 *CUP 媒體書面訪問時表示:「我們都不確定未來 AI 創作會如何,但未來的 AI 也是由現在的人定義的。」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2
On 15 June, I published the first part of my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musical qualities of the London tube lines. In a nutshell, the Jubilee Line is a cacophonous monster, the Central Line is nothing short of a depressing nightmare, while the Piccadilly Line has attained the very attributes of a bemusing jester. This week, I will turn my attention to three other lines and liken each of them to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at shares their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月巴氏:1994(11)——「Amplified Heart」
今天意外地,Patrick 打電話給我。本來已經走到𨋢口,去商場茶餐廳吃早餐,但忘了帶銀包,打開家門鐵閘時,正好聽到電話在響。Patrick 問,有沒有興趣接收一些 Simon Bisley 漫畫?
史前聲學:巨石陣有靚聲效果?
關於史前時代的巨石陣,有理論認為石陣乃用作墓地、治療場所,又或出於石陣外環縫隙與夏至和冬至陽光光線完美對齊,所以是天文曆表。不過考古學家始終都未能確定是誰建立巨石陣、真正用途是甚麼。索爾福德大學聲學研究負責人 Trevor Cox 教授十年前也開始研究巨石陣,他鑽研的是其聲學特性 —— 作為巨大的迴聲室,石陣圈內發出的聲音會被擴大,同時隔開外面的噪音。
Percy Leung:If Every London Tube Line Wer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1
Since it began operations back in 1863, the London Underground (colloquially known as The Tube) has consistently been one of the busiest metro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eleven lines and, having travelled on each of them frequently since I moved to London a year ago, I have discovered that every line was just like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each with its own distinct music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Some are more delightful than the others. Some are just not my cup of tea. But all of them paint a musical canvas that stretches and bolsters my imagination.
解散半世紀、陰陽永隔,Beatles 靠 AI「重聚」
英國傳奇樂隊 Beatles 在 50 多年前解散,加上隊中兩名成員先後逝世,4 人合作的音樂早已成為絕響。不過,在人工智能幫助下,樂隊再度「聚首」推出「新作品」。AI 將隊員單飛時期的作品改由樂隊重新演繹,更讓主音的聲線重回年輕時的巔峰狀態。目前相關技術已可製作出像真度極高的作品,但同時也引發一連串倫理及法律問題。
月巴氏:1994(8)——「餓狼傳說」
His ‘n’ Hers 比「餓狼傳說」好聽。
Jarvis Cocker 的歌聲,比張學友好聽。
或許這樣比較並不恰當,但這的確是我那一刻的感覺,相當真實的感覺。
【尚未完場之五】曇花一現:遠東音樂經理協會
由祁凱達與徐岱靈聯合執導的電影「尚未完場」通過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生,追憶香港的變遷。歐德禮在戰後投身娛樂事業,創辦萬國影片公司,興建璇宮戲院,邀請世界級樂手來港獻技,被視為香港第一位大娛樂家。其實香港的故事可以放諸亞洲冷戰經濟史來閱讀,一班亞洲音樂家就組成「遠東音樂經理協會」(Impresarios Association of the Far East)作國際交流。
月巴氏:1994(7)——「His ‘n’ Hers」
「Blur 我也有聽!但如果比較,我比較喜歡 Pulp。」
然後 Patrick 向我簡述了 Pulp 的歷史。早在 1978 年已經組成,但一直紅不起,直到今年推出收錄了這首「Babies」的「His ‘n’ Hers」,才總算受到外界關注。
「樂隊 Vocals Jarvis Cocker,絕對是天才,對於人和社會他有很獨到的觀察。」
AI 孫燕姿:當音樂遇上人工智能
近期在 YouTube 和中國影片網站 Bilibili 興起「AI 孫燕姿」熱潮,以人工智能學習新加坡天后孫燕姿的音色與唱腔,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對於「AI 孫燕姿」忽然「出道」,孫燕姿在網誌回應時表示人類再怎麼快也無法超越 AI,反問自己:「該怎麼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比呢?」在歐美,亦有人利用 AI 音樂生成項目 Riffusion 製成專輯,引發諸多討論,例如 AI 技術,會怎麼改變音樂產業?
Percy Leung:Rome’s Concert Hall of Noise Pollution(羅馬噪音音樂廳)
However, a fortnight ago, I had the misfortune of attending an orchestral concert in a hall that was even more calamitous and woeful than the aforementioned one in the Austrian capital.
【Soul Monday】千里送古琴
一年多前阿富汗改朝換代,由塔利班重新掌權,再對文化藝術趕盡殺絕,Ali Esmahilzada 這位知名小提琴家只能拋下一切隻身逃亡,輾轉抵達美國洛杉磯。他幸保一命但生活艱難,沒有家人和樂器作伴,更覺孤苦失落。誰知人與人的聯繫,竟讓一把百年古琴跨越千里,從陌生的紐約客送到 Esmahilzada 手上,把音樂帶回他的生命。
月巴氏:1994(3)——「Parklife」
我們去了沙田廣場的唱片舖。當以為李克勤又出了新碟,健竟然走去擺放英美音樂的貨架,並在「B」那一排,拿起一張 CD,封套上沒有李克勤,只有兩隻正在賽道上跑的狗。瞥見專輯上有兩個英文詞語,但我只識讀其中一個:Parklife。
書店們:藝術長存,人生短暫。
坂本龍一逝世,很多樂迷深深緬懷他的一生、他的作品,甚至借用他引用過的西方諺語「藝術長存,人生短暫。」(Ars longa, Vita brevis.)談這位藝術家對創作和人生的態度。這次我們就以「藝術長存,人生短暫。」為題,介紹相關好書。
Percy Leung:Southbank Sinfonia
The one orchestral concert that is forever etched in my mind, however, was not delivered by a widely acclaimed orchestra that charged astronomical prices. Instead, it featured a group of young, talented musicians that have just graduated from some of the world’s leading music conservatoires. The ensemble – the London-based Southbank Sinfonia – was little known outside Europe when that concert took place in 2015.
月巴氏:1994(0)——「Kurt Cobain」
終於,來到中年。
終於明白,所謂成長,就是發現那些伴隨自己一同成長的事物,逐漸流逝。
終於到了某一刻,連自己也流逝。
但流逝不是一瞬間、一下子,而是一個過程,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過程裡,你會慢慢被不知哪裡來的力量消磨。
「所以 Kurt 選擇了自殺。」他說。
陶傑:一段文藝復興已成歷史
坂本龍一是東方完全融入西方的典範,而且不需要在音樂裡表達自己的根源。因為 80、90 年代西方電影全球化開始,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那時是真正的開放,因此才有「末代皇帝」和「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的創作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