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龍一逝世,是繼意大利的摩利哥之後,電影音樂巨星的又一隕落。現在相當級數的,只剩下荷里活為本的約翰威廉士。
坂本龍一雖然是日本人,創作的起步已經是國際。他是國立東京藝術大學畢業,對音樂的觸覺,從小就有西方的視野。有如小說界裡的石黑一雄,坂本龍一是東方完全融入西方的典範,而且不需要在音樂裡表達自己的根源。因為 80、90 年代西方電影全球化開始,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那時是真正的開放,因此才有「末代皇帝」和「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的創作幅度。日本人的音樂、意大利人的導演、香港人尊龍的演技,當然還有日本本土的感官大師大島渚,今日回顧,方驚覺這段文藝復興已成歷史。
電影音樂英文叫做 film score,中文卻叫做「配樂」,令人覺得「次要」而輕視。電影音樂和導演,不是綠葉與牡丹的關係,而是雙駒並馳,隨時是音樂搶了電影的風頭,而且電影音樂比電影文本本身流傳更久。
西方和日本電影注重音樂,是因為導演有豐富的修養。電影的配樂要音樂家和導演緊密溝通,導演想要甚麼,戲的情調如何,導演要有音樂知識,作曲家也要有美術攝影的旁通修養。雙方必須惺惺相惜,而不可以由導演覺得「功高蓋主」。電影的音樂一定是為電影本身加分的,正如「忠臣」一定有助於皇帝管治國家。華語片的配樂一直都不發達,未知是否與此文化深層結構有關。
坂本龍一不但能作曲,還可以演戲,是藝壇少見的雙棲人物。他本身是自由主義者,力倡環保。藝術家當然也崇尚和平,但是「末代皇帝」是對帝國主義隱然懷舊的戲,坂本龍一的音樂卻與戲中的華麗合為一體,對溥儀寄以同情,並為中國人重新演繹了一段歷史的視野,眼界大開。
電影配樂有三大功能:第一是預示故事的情節,例如「觸目驚心」(Psycho)的凶殺案將至,第二是將觀眾帶到電影處境的現場,如「哈利波特」第一集幾個小孩初臨魔法學校的幻境。第三自然是加強催情效果,此臨門的一腳,導演、演員、攝影,就算如何拚命,若無配樂的畫龍點睛,就好像在太空基地發射的火箭,音樂就是最後一次將火箭送入太空軌道的燃料筒。
電影的音樂家將自己的作品放進時間囊,與電影的文本一起,暗中與導演和演員展開一場時間的競賽。看看半世紀之後,下一代是記得音樂的多,還是記得電影故事的多?在這方面,「亂世佳人」是女主角和主題音樂雙雙勝出,沒有人記得導演是誰。至於摩利哥,曾經作過一首,叫做 Chi Mai,也風行至今,不但沒有人知道電影,連主角是尚保羅貝蒙多(Jean-Paul Belmondo)也沒有人記得了。
坂本龍一的那個 Team ,卻至少有幾部都是周瑜諸葛亮曹操同一等級的大角色,而成就一個電影工業群雄稱霸的三國時代。今日的荷里活科幻大片,是高科技的電腦程式創作人主宰一切,連導演和演員,也成為陪襯,電影音樂也名副其實的變成了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