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農曆新年向來被視為家庭團聚大節日。不過,在提倡「破四舊」的文革年代,過年卻一度被視為需要革除的舊風俗,被扣上虛偽迷信的罪名,甚至是「剝削階級套在勞動人民脖子上的精神枷鎖」,過年時加班工作更被奉為新習俗。
文革
|共18篇|
曾聯松 —— 五星紅旗設計者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25 周年,香港有公共屋邨一度在各樓層掛滿「五星紅旗」,畫面令人震撼,相信令一眾愛國愛港人士為之感動。提到五星紅旗,大家又知不知道其設計者的故事?該旗由浙江瑞安一位普通市民曾聯松於 1949 年設計,然而曾聯松與「義勇軍進行曲」作詞人田漢一樣,在文革期間慘遭抄家批鬥,還失去了五星紅旗的設計樣稿。
林彪之死與出逃 —— 叛逃抑或害怕?
1971 年 9 月 13 日,毛澤東親密戰友兼接班人林彪從山海關出發,乘三叉戟飛機至蘇聯西伯利亞城市伊爾庫次克 (Irkutsk)期間,在蒙古東部失事墜毀。林彪及妻兒、親信、機組人員共 9 人全部死亡。事隔半個世紀,「九一三事件」依然謎團重重,文革史研究學者余汝信近日接受「日經亞洲」訪問,他在新書「風暴歷程 —— 文革中的人民解放軍」,重新審視了林彪之死。
首位港產世界冠軍:慘死於文革的容國團
香港先後憑張家朗、何詩蓓,在東奧斬獲一金二銀。冷戰時期,香港其實也誕生了一名叱吒乒壇的超級巨星。心繫祖國的他,在香港成名後北上投共,雖然離港一年多即取得男單世界冠軍,為歷史上首位華人運動員取得此成就,最終卻慘死在文革的批鬥聲中。
Moyashi:那年牆內,風光如畫
在後文革的時間裡的「文革」是一個符號,它可以是讓歐美表達東方印象的裝飾,也可以是讓在高速城鄉改革中敗陣的鄉下村民抒發鄉愁的幻想。它不需要與意識形態有關,也不對文革中被革掉的生命有絲毫歉意,它就是個符號,是個工具,也是個商品。
陶傑:重提「階級鬥爭」
若掀起階級鬥爭新思潮,國內的真正無產階級,要認清他們看得見的那一個階級為敵人。而當局要確立聲威,美國的白宮你打不到,鞭長莫及,為何不清洗國內自己看得見、又有收入證實了的真正資產階級?
「批鬥」、「道歉」之風吹到美國
隨著政治正確、社會公義的政治運動深入歐美各國,動輒上綱上線對個人進行批鬥和公審的現象亦趨普及,有識之士不難發現此一社會風氣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相似之處。「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 Peggy Noonan 最近撰文,指出美國的網絡生態,和中國文革時期的批鬥異曲同工。
遠離中國之後的日子:旅程已近結束
編按:嚴亢泰曾為居英傳媒人。生於上海,畢業後於北京電台工作。文革後移居倫敦,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的中文科。曾在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報刊雜誌和本網發表文章。現已退休,定居倫敦。下文出自其第二部自傳「如夢書 —— 遠離中國之後的日子」中,「回憶」一章。
陶傑:「五四」百年,一場春夢
2019 年,是「五四運動」100 周年,中國政府恐怕再不會大張旗鼓紀念。明眼人俱知:一個世紀的時間浪費了,今日的中國,一覺醒來,發現帝制重臨,強人極權的一言堂再現。經過至少 3 代,還要由頭再紀念所謂的「五四運動」,中國人 100 年來自我折騰,向這個世界,交了一張血淚斑斑啼笑皆非的白卷。
陶傑:中國現代女性主義之母「平反」了
今年清明節,北京的前毛澤東夫人江青墓出現江青支持者獻花。
陶傑:一張油畫透露的戲劇
所謂通識加上細節,還有戲劇的感性和美術的品味,不亦作如是觀?
陶傑:Stand for something
四十年前今日,江青被捕,中國現代唯一的婦權偶像(Icon of Feminism),突然幻滅。江青被捕後,法國左翼婦女團體曾經在巴黎中國大使館門前示威抗議,她們將江青視為婦女英烈,聯想到著名畫家 Delacroix 那張手持三色旗露半胸乳的法蘭西革命畫,認為華國鋒代表了中國父權的反動逆流,捕捉江青,是中國一場反革命政變。
陶傑:中國還剩下甚麼?
美國下令關閉全國六十多家「孔子學院」,但今年九月,同時西方對毛澤東死亡四十周年,卻並無忘懷。
江皓昕:「闖入者」——懺悔的殺人兇手,依然是殺人兇手
文革 50 週年,找回王小帥導演在 2014 年柏林影展的參賽作品「闖入者」來看。王小帥是中國第六代的獨立導演,曾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一看這種銜頭,就知道文藝腔、長鏡頭、緩慢敘事,這種基因是少不免。歷史本身就是一條緩慢的長鏡頭。
亢泰:為甚麼中國不禁止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劇本的原則是「不從抽象概念而是從現實生活出發」,所以他的劇中人物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幾百年如一日。那些崇拜權力,對掌權人溜鬚拍馬,諂媚奉承的人物,在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栩栩如生。那些濫用權力,欺人霸道的當權者既在戲劇中也似乎生活在你身邊一樣。正因為如此,我就覺得非常詫異,為甚麼中國不禁止莎士比亞的劇本出版或上演呢?
陶傑:最後一名紅色幹將
「中央文革小組」僅存最後一名的當年紅色幹將戚本禹在上海病死。在中國,「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都老了」,中國的壞人多長壽,當年只抗議「出身論」歧視而被他點名「反革命」槍斃的遇羅克,只活了二十七歲,但戚本禹卻可以享活至八十五歲。
陶傑:中彈的企鵝
「當代中國藝術四十年」,有兩張作品特別震撼。
15 個青年婦女好朋友,在 1973 年 5 月聚會合照,題名「留給未來」。那一年是「文革」高潮之後,林彪已死,江青與周恩來的官僚集團正在鬥爭。十五個女子,十五張臉孔,青春猶在,但那個「革命」時代不准化妝,更無整容。
陶傑:另一個畫展
巴素藝展之外,在鰂魚涌太古坊的Asian Art,正在舉辦快近尾聲的「M+ 希克藏品:當代中國藝術四十年」,更有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