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共152篇|

日本出版業奇景:圖書市場慘淡,繪本仍能大賣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Hong Kong Infosphere:當小眾遇上小眾 學術和獨立出版的距離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書店們:Hater 與牠們的產地

現今呢個社會,一出少少名就會有人針對你,有 YouTuber,有 Blogger,有 Busker,有 Superstar,自然也會有 Hater,明的留言柴台,暗的中傷報寸。Hater 好像防不勝防,但又好像宿主和寄生物的關係一樣,宿主就是 Hater 的產地。這次我們來談談 Hater。以下節錄 3 本有關「Hater 與牠們的產地」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Hong Kong Infosphere:在離散時代,一種去中心化的圖書館模式

我們成立「港書館」,是要表達一種與香港文化保持聯繫的渴望,同時也為在英國生活的港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共享地。通過這個平台,港人不僅可以保持對正體中文書籍的接觸,還能與其他移英港人分享書籍資源,加強社會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書店們:維園家鄉市集

每年 6 月,人們總會在維園裡集會,揮灑汗水和記憶。解封後第一個 6 月到了,這次有 26 個同鄉社團,於 6 月 3 日至 5 日在維園舉辦「家鄉市集」活動,歡迎市民到場品嘗家鄉美食、欣賞舞台表演,以及參與攤位遊戲,彷彿為維園賦予「市集」的新定義,並以「家鄉」的特色,為疫後新時代的香港人加持。

【禁書市場學】愈禁只會愈普及

香港公共圖書館近日把大量知名傳媒人和學者的書籍下架,惹起極大爭議,有傳媒估計涉事書目多達 250 本。人類禁書史源遠流長,2,000 多年前的秦朝就曾焚書坑儒。不過禁書未必是箝制思想的有效方法,牛津大學英文系教授 Emma Smith 月初就在「衛報」撰文,指出禁書行動很多時會帶來反效果,令人愈禁愈想看。

書店們:小紅書

3 月通關後,一直有大量內地遊客湧至香港,至五一黃金週可謂最高峰。與以往掃貨、用醫院不同,疫後的內地遊客按圖索驥,尋找香港不同景點,甚至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地點打卡,比如很多人會捧著麥當勞食物到麥當勞道拍照。這些追逐景點的集體行為源於有人在小紅書或其他旅港群組上的分享。作為書店,我們又可以向他們分享甚麼好書,充實他們的旅遊體驗呢?

書店們:愛命運

今次的主題是「愛命運」,源於最近上映的電影「命案」,編劇游乃海及李春暉想出一個令人再三推敲的故事框架:從命理大師幫人改命的故事,叩問命運的實質。林家棟飾演的主角說:「人的悲劇,就是要戰勝命運。」此語道出古希臘悲劇的精神 —— 人愈要戰勝其自身的命運,就愈落入命運的桎梏。

書店們:五四

五月四日快到了,不論在中國大陸、台灣抑或港澳,對五四運動均有官方或半官方的紀念活動。五四運動已發生超過 100 年,作為北京學生反對凡爾賽條約山東省決議而發起的政治運動,它被認為與新文化運動關係密切。它的意義,如學生提倡的德先生、賽先生等,至今仍被討論,但因其民族主義訴求的緣故,國共兩黨至今仍重視其歷史。這次我們就以「五四」作為主題。

書店們:詩

最近許鞍華的紀錄片「詩」上映,大學時主修詩歌的許導,在紀綠片中訪問了若干香港詩人,主要是他們的創作與生活態度。這次我們希望以「詩」為主題,介紹一些相關的書籍,並讓讀者關注在香港寫詩的人。

書店們:花開花落

位於旺角花墟的書店「閱讀時代」,將於 3 月底結業,今次就以「花開花落」為題。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忙著飛往日本賞櫻花;在本地,也有木棉花、風鈴木、杜鵑花等燦爛盛放。這令人想到萬物有時,花期也有終結的時候,開到荼蘼後,眾花也無可避免地凋謝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