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們:花開花落

A+A-

位於旺角花墟的書店「閱讀時代」,將於 3 月底結業,今次就以「花開花落」為題。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忙著飛往日本賞櫻花;在本地,也有木棉花、風鈴木、杜鵑花等燦爛盛放。這令人想到萬物有時,花期也有終結的時候,開到荼蘼後,眾花也無可避免地凋謝零落。以下節錄 3 本有關「花開花落」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歐內斯特.貝克爾「死亡否認」

「花開花落」,說的是花期,是季節,也在說人有生老病死。這其實從我們一出生便隱然在我們的意識中萌芽了,只是我們一直不想面對,但不想面對最終還是會面對。這有點像海德格說的「向死而存在」,而精神分析又說在人的潛意識深處,有生命驅力和死亡驅力。最近台灣出版了歐內斯特.貝克爾著名作品「死亡否認」的譯本,我們可以看看這位文化人類學家,如何有系統地整理佛洛伊德及其弟子對於死亡的理論資料,從而思考自己在成長中如何看待死亡。

貝克爾是文化人類學家,但他對生物學、心理、社會科學、人文研究、政治、宗教研究的理論,卻又瞭如指掌。在這本書中,貝克爾展現他對精神分析的深厚研究根柢,比如他總結了精神分析中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人一出生便有「健全心智」,即對於愉悅、愛的追求是與生俱來;另一派認為「病態心智」伴隨人來到世界,對死亡的恐懼比生之愉悅更根本,這甚至是動物對自然環境威脅有關。小孩子經常哭喊體現出他們不懂如何處理問題的焦慮,這也與死亡有關。

「伊底帕斯情結」、「戀肛期」、「閹割情結」、「陰莖羨妒」,這些佛洛伊德的基本概念,既令人尷尬,又讓人對成長心理的形成充滿了遐想。貝克爾重新整理佛洛伊德的遺產,給予一種另類的解釋,把這些現象理解為在「死亡否認」框架下的產物。貝克爾這本書在美國讀者群中一直影響昭著,連克林頓也把它列為生平最愛 21 本書之一,可見它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閱讀時代 HK Book Era: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

「minBunun」是布農語,本身的意思是「變成人」,也有成人禮的意思,作者將其譯作「成為真正的人」。故事的主角哈魯牧特是布魯族的少年,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居住於中央山脈的中南部,在山中以狩獵務農維生。

作者以空難及山難意外的「三叉山事件」的史實,創作成長篇小說。故事發生於二戰前後的日治台灣,太平洋戰爭結束不久,運送美軍戰俘的飛機在台灣遭遇空難,由日本人與原住民組成的拯救隊伍,要前往山中搜救過去的敵人。在戰爭中,哈魯牧特失去重要的夥伴海努南,獨自回到部落。參加了搜救行動的主角,回溯他們下山後,在花蓮港上學、打棒球、打工的青蔥歲月。

各種花草樹木的意象注滿了這本小說:在陽光明媚的日子,櫻花盛放,主角與朋友在部落中認識了亞美族的棒球教練,後來從神風特攻隊士學得的「櫻吹雪投球」,則是仿似靜止的花落;在海努南生命的最後時刻,主角為摯友採集虞美人草,盛載了幽微的感情;垂絲海棠(crabapple)是美國大兵湯瑪士的鄉愁,他女兒名叫 Erica,與主角的哈魯牧特(栓皮櫟)的名字,通通都帶有植物的隱喻。

在戰爭與災難中,生命的輕易流逝,我們未必能夠真切體會,但可以透過布農少年的故事進入那一片森林。對於哈魯牧特而言,「森林是個夢」。在目睹周遭的死亡後,縱使當不成獵人,卻成為真正的人,好好活下去。

獅墨書店 Lion’s Ink Books:朱鈞真「香港園林史稿」

香港是世界上郊野公園數一數二最方便的地方,也是市區內公園數一數二地少(又小)的地方。在香港想在住家附近找到空間足夠大的公園,即使不打算使用甚麼特別的設施,只是為了觀賞四季間的花開花落,也是難上加難。園林、公園本來就是城市內才會產生的東西,畢竟在本來就鳥語花香的郊外,誰要特地劃出公園?香港貴為世界級的城市,在公園這方面卻是完全不合格。

但原來香港不是一直都這樣的。以前的香港曾經也有不少公園,有些可以被稱為園林,甚至還有走入園林觀賞植物的文化。當然,現代人也會在看到網上介紹後蜂擁去元朗大棠跟紅葉打卡,但我們都知道那不是同一回事。由最早期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到戰前的「四大名園」,如大嶼山悟園、港島虎豹別墅、山頂何東花園、荃灣李氏龍圃;戰後亦有荔園,而人們每年也會在港督府開放日入內觀賞杜鵑花。

花開花落這個生命週期並不是只有花才會遇到,承載和展示花卉的場所也一樣要面對。昔日的園林早已一個個結業,但不代表這些園林就會在香港歷史中消失。花落之後,人們會憐惜它的凋謝,但也會記得讓他看到這朵花的花園。

人的一生看花開花落,或者會疑問,如此短暫,花開又是為了誰?有何意義?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