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東
勤懇寫字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談及學術出版,香港的學者除了在大學出版社或者期刊刊登自己的文章之外,也會在民間出書,讓公眾成為讀者,以一個更易入口的閱讀方式普及知識。比如研究文學史的陳國球教授,便曾在練習文化實驗室出版過一本名為「香港.文學:影與響」的散文集。儘管書裡夾雜了一些陳教授作為知識分子對自身使命的想法,也有不少文章講對作品的分析和陳教授與兩岸三地學者交流的記錄,是非常寶貴的研究材料。練習文化實驗室出版過不少有關香港文學的書籍,當中還有「美意識的種子 —— 和製漢詞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以日本漢詞為本位去看和製漢詞所具有的文化意涵及功能。
除了練習文化實驗室之外,青文書屋也出版過學者的研究書籍,比如也斯的文化評論集「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黃淑嫻的「女性書寫:電影與文學」,甚至有哲學書「思行交匯點:哲學在香港」。青文書屋由文化人羅志華設立,出版了不少知名本地作家的作品,出版的書籍相對不是很大眾化,但勝在真才實學。另外一間出版社次文化堂也有邀請一些學者出版,比如文潔華的「藝術是唯一的理由」、馬傑偉的「電視戰國時代」。次文化堂出版的書籍大多有意向公眾靠近,所以這些學者在次文化堂出版的書籍會相對易入口及強調普及性。
香港不少作家都有教席在身,也是他們的收入來源。儘管作家無分學歷,但事實上香港大部分的作家學歷都不低,以上提及的文潔華、馬傑偉、也斯、黃淑嫻等等都任教於不同大學。而所謂學術普及書的出現,有不少書都是從作家的報紙專欄結集而來,作家考慮書寫面向公眾的文章,於是有大量普及性的學術文章產出。若談這些學術書會不會很「趕客」?誠然,學術書的銷量不算高,但仍有其市場價值,比如是專欄的讀者會支持,而且兼備學者身份的作家也不靠出版「開飯」,對於銷量多少還是比較看得開。
回到當下,和學術書籍連結深厚的獨立出版社不得不提手民出版。手民除了會為本地學者出版書籍之外,還會翻譯外國的學術書、評論集譯成中文,比如是近年出版的「共和國的饑餓:回顧我們的當下」、「平台資本主義」等等。「共」一書的作家有來自印度的活動家、知識分子、人權律師、藝評人等等,是香港極為罕見的印度翻譯書。而本地出版社匯智也出版戲劇、港樂曲詞的專著,邀來潘步釗、朱少璋、李少恩等人撰書。除此之外,香港文學館也出版了季刊「方圓」,推廣長篇的創作和學術論文,以及香港罕見的文藝評論雜誌「Sample」,都是難得一見以雜誌形式刊載學術研究、評論的紙本。
書展推介
今年香港書展,*CUP 媒體決定加點奇想,由毛孩帶路,到香港各處遊玩,尋找香港的僅餘或正在消失的味道。我們希望在 7 月 19 日至 25 日的會展中,讓你見到我們的小小心思,以及大大的動物。
巨大化動物
以可愛動物為主,置身於香港各區地標,定必令人重新閱讀香港。
味緣香港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呂嘉俊,追回從前香港叉燒、打冷魷魚等美食的前世,找出食物來到香港的變遷,從味道寫出香港情。
紙上繁花
非一般的遊記,一場場深度文化之行
與故宮專家同遊中國內陸、日本京都、美國加州、紐約
- 日期:7 月 19 至 25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地點:灣仔會展 1A-E12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