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們:小紅書

A+A-

3 月通關後,一直有大量內地遊客湧至香港,至五一黃金週可謂最高峰。與以往掃貨、用醫院不同,疫後的內地遊客按圖索驥,尋找香港不同景點,甚至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地點打卡,比如很多人會捧著麥當勞食物到麥當勞道拍照。這些追逐景點的集體行為源於有人在小紅書或其他旅港群組上的分享。作為書店,我們又可以向他們分享甚麼好書,充實他們的旅遊體驗呢?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小紅書」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龍景昌「街坊街里」

作為在地書店人,應該在小紅書推介關於獨立書店的書,例如周家盈的書店系列或是黄曉南的「香港舊書店地圖」,引誘他們來消費一下!但站在旅遊人的角度,不應只有享樂消費,旅遊是要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若介紹香港風土人情,我推介「街坊街里」,這是撮自「明報周刊」過去深度紀錄我城多個重要地標及與其相關的故事,內容有:「鴨寮街異人館」、「石硤尾邨」、「異色重慶」(重慶大廈)、「上海街再發現」、「油麻地果欄」、「戀戀棚屋」(大澳棚屋)、「九龍城滋味」、「旺角變幻時」、「香港邊城故事」(沙頭角邊境)和「我愛上環」。

每篇報道勻呈現社區的面貌、生活及人情,娓娓道來各地方的歷史,例如上海街本來叫差館街,因 20 世紀初時這裡與當時的上海同樣是紙醉金迷之地,政府就更名為上海街,不知有沒有上海旅客會到上海街路牌打卡,不過更有特色是這裡有各式各樣的老店,超過 30 間歷 40 年以上,每個老店故事都散發著老店人情味。又如水鄉棚屋有 200 年歷史,記者獲邀住棚,親身體驗棚屋生活,記錄了水上人家一天的生活習慣及文化,也訪問多位積極保育大澳,令大澳成為生態文化旅遊區的大澳人,說出大澳的故事。其他講述九龍城、旺角、油麻地、石硤尾、上環、旺角的篇章,都是道道地地的香港,各有風味的舊區。

書裡所講的景點是為了品味生活,不為消費,更希望讀者從中領略香港社會的發展變遷,及買少見少的傳統風物、人情。許多人活在香港一輩子,卻從未踏足某些存在近百年的區域。不只推介給小紅書,更提醒了「以香港為家的人,更應好好珍惜當下僅餘的所有,發揮小城獨有的核心價值,邁向將來」。

繪本童樂 Kadey Jadey:林小杯 作者、繪者「明天就出發」

今天介紹大家看「明天就出發」,旅行我們可能需要計劃很多,但到訪書店只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

在旅程中透過拍攝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想法、理念在社群裡流動。本來只是個人的回憶,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結起一個強大的社交網,同時是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網。但有了安全感,我們還願意再踏出一步接受新的衝擊嗎?

如果我們希望對生活有所衝擊,不妨結伴光臨書店,我們看一本書都是先經歷孤獨,在腦海裡消化,然後回到群體把想法實踐出來的過程。到了某一個時間點,我們又可以讓其他未曾接觸過的書本衝擊我們的認知。這不就是一趟走不完的旅行,讓經歷融入生活,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打卡點。

書本如風景依舊,寫下來、畫出來的既是固定亦是流動,誠意邀請你踏進書店,坐上一台火車,緩緩地看著外面移動的城堡。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克里斯.米勒「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要突出國家給香港的任務,不妨了解一下未來全球一盤棋的大佈局?

「晶片戰爭」是國際史專家米勒的作品。本書如實地講述了晶片如何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這是個複雜奇詭的故事,有偶然也有必然。

一班年輕的美國物理學家、工程師,在上世紀 50 年代來到加州,靠著驚人的觸覺,看準半導體的未來。摩爾於 1965 年就預言晶體管數目每兩年增加一倍。本來是預言 10 年,但卻持續至少到 2013 年。晶體技術成了現在電腦發展的基石。

晶體生產渡過了美蘇冷戰時期的競爭,又配合亦帶領了全球化。在美國一極秩序下,晶片的生產與應用都是全球性。自 90 年代起,台灣這個不起眼的小島靠著前瞻的領導人才,與及許多勤懇的勞工,發展成今日最尖端的晶片生產基地。無論你站在哪一邊而言,這個地位既保護又威脅台灣。要了解當前的全球大趨勢,晶片戰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