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共13篇|

【新詞】反創意:「創意城市」下的蒼白創意

在 21 世紀,人類的創意成為了根本的經濟資源,除了傳統的勞動階級和服務階級,還出現了「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es),無論是科學家、工程師、學者、設計師,或者藝術家,只要以創新維生便是「創意階級」一員。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地理學家 Oli Mould 的著作 Against Creativity,引領讀者反思創意如何影響現今社會。

廖康宇:對社會有懷疑,就問紀登斯

此書適合所有關心社會、對社會現況好奇、甚至有疑問的人,它有助認識社會學的一些基礎概念,同時書中每個關鍵字詞又有延伸閱讀,讓讀者作進一步探索。讀畢之後,讀者會發現原來社會學和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環環相扣,而這些思考框架,是我們反思社會現況、推動社會改變必不可少的思想裝備。

規訓與懲罰:突尼西亞抗爭如何成就理論大師傅柯

法國社會學大師傅柯(Michel Foucault)是最重要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他對權力、刑罰、規訓、生命政治的反思,主導了社會科學往後發展。近年,傅柯研究已經形成學派,甚至很多華文媒體都以科普形式,介紹傅柯理論,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他在北非參與反殖運動的經歷,如何改變其學術路。在混亂的世道中,正是時候重新理解傅柯。

暴力:一種情境互動的結果

「暴力就是暴力」,在過去個多月,由 6 月 12 日警察開槍鎮壓示威者、7 月 1 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7 月 7 日的旺角黑夜,甚至出現九龍灣大漢連揮 13 拳,香港充斥所謂「暴動」、「暴徒」。港人對暴力的意思似乎了然於胸,只是在現實中,暴力的出現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美國社會學家 Randall Collins 的「暴力(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以微觀、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暴力如何在社會發生,啟發讀者去了解各種暴力的性質。

一個世紀前,社會學泰斗對當今世界的預告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全球正經歷重大社會及政治動盪,自由民主體制受威權主義和極端主義挑戰,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備受動搖的社會規範,使我們活在焦慮當中。101 年前離世的法國社會學泰斗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為社會學的開山祖師之一,原來早於一個世紀前預見今天的亂象,並且為現代世界的病症開出藥方。

法國 2017 高考哲學題目

6 月 15 日法國 2017 年高考開始,哲學科一如既往打頭陣。法國高中哲學科由拿破崙於 1808 年創立,高考必修,不論修讀文科(littéraire)、理科(scientifique)或經濟社會科(économique et social)亦須應考,每年約有 60 多萬名考生參加。題目三揀一,4 小時論文形式作答。今年題目分 4 組,考題如下:

三條問題,問出你是否「集體自戀」?

中國人很忙,反日反菲過後,如今輪到反韓。當局一聲令下,愛你變成恨你。首爾濟州不再去、蝸牛面膜不再用、韓劇韓星不再追,連沒付錢的即食麵,也得捏個粉碎。國內充斥「祖國的安全不容侵犯」、「中國日漸強大。美韓這等國家認為我們的崛起是種威脅,所以想聯手削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過分、更絕一點。歷史證明忍讓不會換來別人的尊重」等論調。他們打的是愛國旗號,但背後的真正心態,或許是一種「集體自戀」(collective narcissism)。

動物也會自殺?

「動物究竟會否自殺?」這個問題頗有歷史。2 世紀時希臘學者 Claudius Aelian 就著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當中囊括 21 個動物「自殺」的事例:有海豚故意被人類捕獲、獵犬絕食追隨仙去的主人、獵鷹投向主人火葬的柴堆……然而意圖為何——或者是否有所圖——至今仍是耐人尋味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