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適合所有關心社會、對社會現況好奇、甚至有疑問的人,它有助認識社會學的一些基礎概念,同時書中每個關鍵字詞又有延伸閱讀,讓讀者作進一步探索。讀畢之後,讀者會發現原來社會學和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環環相扣,而這些思考框架,是我們反思社會現況、推動社會改變必不可少的思想裝備。
社會學
|共12篇|
規訓與懲罰:突尼西亞抗爭如何成就理論大師傅柯
法國社會學大師傅柯(Michel Foucault)是最重要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他對權力、刑罰、規訓、生命政治的反思,主導了社會科學往後發展。近年,傅柯研究已經形成學派,甚至很多華文媒體都以科普形式,介紹傅柯理論,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他在北非參與反殖運動的經歷,如何改變其學術路。在混亂的世道中,正是時候重新理解傅柯。
村民不會忘記,一年浮現一次的水下村莊
在印度西部的果阿邦(Goa),有一條名為 Curdi 的神秘村莊,1 年只出現 1 個月,其餘 11 個月則被淹沒在水底下。每年 5 月水退之時,已經移居別處的村民便會回到此村,紀念他們昔日的家園,並舉行宗教慶典。
暴力:一種情境互動的結果
「暴力就是暴力」,在過去個多月,由 6 月 12 日警察開槍鎮壓示威者、7 月 1 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7 月 7 日的旺角黑夜,甚至出現九龍灣大漢連揮 13 拳,香港充斥所謂「暴動」、「暴徒」。港人對暴力的意思似乎了然於胸,只是在現實中,暴力的出現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美國社會學家 Randall Collins 的「暴力(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以微觀、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暴力如何在社會發生,啟發讀者去了解各種暴力的性質。
一個世紀前,社會學泰斗對當今世界的預告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全球正經歷重大社會及政治動盪,自由民主體制受威權主義和極端主義挑戰,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備受動搖的社會規範,使我們活在焦慮當中。101 年前離世的法國社會學泰斗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為社會學的開山祖師之一,原來早於一個世紀前預見今天的亂象,並且為現代世界的病症開出藥方。
難道教徒比較有道德?
早前有調查反映人們普遍認為無宗教者無道德,如此類推,那麼教徒又是否特別有道德?
法國 2017 高考哲學題目
6 月 15 日法國 2017 年高考開始,哲學科一如既往打頭陣。法國高中哲學科由拿破崙於 1808 年創立,高考必修,不論修讀文科(littéraire)、理科(scientifique)或經濟社會科(économique et social)亦須應考,每年約有 60 多萬名考生參加。題目三揀一,4 小時論文形式作答。今年題目分 4 組,考題如下:
為何社會抗拒亂倫?
日前現年 59 歲中醫師與 26 歲女兒的亂倫案,兩名被告均認罪,等候判刑,男被告代表律師求情時形容,兩人之間存在著「扭曲的愛」。可是,所謂「扭曲」也只是建基於與社會承認的「正常」有別,哪麼社會抗拒亂倫的禁忌是何而來?
三條問題,問出你是否「集體自戀」?
中國人很忙,反日反菲過後,如今輪到反韓。當局一聲令下,愛你變成恨你。首爾濟州不再去、蝸牛面膜不再用、韓劇韓星不再追,連沒付錢的即食麵,也得捏個粉碎。國內充斥「祖國的安全不容侵犯」、「中國日漸強大。美韓這等國家認為我們的崛起是種威脅,所以想聯手削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過分、更絕一點。歷史證明忍讓不會換來別人的尊重」等論調。他們打的是愛國旗號,但背後的真正心態,或許是一種「集體自戀」(collective narcissism)。
動物也會自殺?
「動物究竟會否自殺?」這個問題頗有歷史。2 世紀時希臘學者 Claudius Aelian 就著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當中囊括 21 個動物「自殺」的事例:有海豚故意被人類捕獲、獵犬絕食追隨仙去的主人、獵鷹投向主人火葬的柴堆……然而意圖為何——或者是否有所圖——至今仍是耐人尋味的未解之謎。
風險社會:恐懼的分配
迷你倉的遍地開花,絕對是土地問題,伴隨著一連串入則不入則、消防條例等等,釀成今次悲劇。其實當社會愈文明先進,縱使為我們帶來方便,可是所帶來的危機風險卻與日俱增,因而產生了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所言的「風險社會」。
人生這種病 找種愛好就好了
愛好於你何用?show-off、炫富? 愈體面愈罕有愈顯得你高貴脫俗有生活態度? 還是純屬真.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