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於你何用?show-off、炫富? 愛好愈體面,愈罕有愈顯得你高貴脫俗有生活態度? 還是純屬真.愛好?
最初的愛好
美國社會學家 Thorstein Veblen 著作「有閒階級論」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整理了「空閒時間」概念的發展,並創造了新詞「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形容時人的愛好。Veblen 認為「休閒活動」來自前工業社會,當時生產工作如製造業、農業都交予草根階層,而沒有經濟負擔的貴族則從事非生產的行業或消遣活動,例如狩獵、宗教、藝術。後來工業化也為中產帶來了空閒時間,這些炫耀性休閒活動(conspicuous leisure)慢慢就被中產仿傚——愈不事生產愈見地位顯赫。從前社會以工作效率高為榮,後來卻以消遣方式離地為榮。
「愛好決定人格」的說法更早在 18 世紀出現:讀者群主要為社會上流人士的英國詩人 Alexander Pope,在其 1731 年的詩作 Moral Essays 指,若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了解其抱負,那就要了解他們如何使用空餘時間,因為它比出身更能反映內在。
「無用」的愛好
大概因為愛好註定非生產性,它們大多傾向古老懷舊,如集郵、釀酒,愈舊愈好。美國康乃爾大學科學家 Rachel P. Maines 最近的著書 Hedonizing Technologies: Paths to Pleasure in Hobbies and Leisure 中,列出一系列的懷舊休閒活動,由刺繡到醃製,甚至連採礦都有狂熱愛好者。鐵路發展讓馬車成為古董,也令坐馬車旅行一躍成為英美流行的愛好。失去實際用途的事物,轉眼就冠上懷舊的光環,成為愛好者的寵兒。
全球首屈一指的觀鳥者 Jon Hornbuckle,見過最多雀鳥品種,萬多種雀鳥中他見過 9,000 多種。然而他窮盡生命與財產想要追尋雀鳥嵌合體,至今未竟。全世界最大納粹紀念品收藏家 Kevin Wheatcroft,其收藏總值 1 億英磅(約 10.9 億港元),佔其家產超過八成。他撰寫有關收藏的文章中指:「收藏熱出現於青春期前的男孩和 40 歲以上的男人。」以上兩人無疑屬於後者,以龐大的財力支持完美的收藏;當然,小男孩從零碎的收藏所得的原始喜悅,又何嘗不可貴。
沒有意義的愛好
儘管「有閒階級論」將愛好形容為炫耀性休閒活動,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將愛好歸納為沒有逼切性的「自我實現需要」,但它對人類的心理健康其實十分重要。三藩市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 Kevin Eschleman 的研究發現,業餘愛好能讓打工仔從工作壓力中「復活」。Google 管理層亦發現「20% 時間」政策——容許員工花 20% 工作時間在他們有興趣的項目上,有效增加員工生產力。
「湯姆歷險記」中湯姆刷籬笆刷出大道理:「工作是一個人不得不做的事,而玩是一個人沒有義務要做的事。」又如將終生投放於野外生態的 Aldo Leopold 在「沙鄉年鑒」所說,愛好不需要合理的理由,「想做」就是最正當的理由。當你開始尋找它的意義和好處,它就淪為你的工作。不論是打機、上網、煲劇……無需太認真,才是愛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