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共60篇|

預防自殺,先要找出念頭何時出現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數字顯示,本港去年有多達 1,080 人自殺,是 2007 年以來的新高。防止悲劇一再發生成一大社會難題,過去的做法,主要是找出誰有自殺風險並施以援手,但多年來似乎成效不彰。西澳大學心理科學學院研究員 Michael Kyron 及負責研究的副校長 Andrew Page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困難在於難以辨識誰有自殺傾向,即使知道,也難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援,所以要防止自殺事件頻生,就先要找出自殺念頭何時出現。

書店們:學生自殺潮

老派的社會學分析將自殺歸因於社會價值「失序」(見涂爾幹「自殺論」),存在主義者說自殺是一個哲學問題(見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對香港人來說,似乎前一種解釋比較接近,但自殺者個人的視角真的如此簡單被影響了嗎?以下節錄 3 本與「自殺」相關的書籍。

女演員之死|寶塚歌劇團拒認欺凌問題

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全女班寶塚歌劇團深受日本觀眾喜愛,很多日本少女夢想成為寶塚女子。劇團團訓是「清純、正直、美麗」,但如其他封閉式的組織一樣,劇團同樣充滿來自層級欺壓等問題。即使今年 9 月尾,寶塚一名入團 7 年的 25 歲女演員有愛紀伊疑因工時過長及遭受職場欺凌而自殺身亡,劇團事後對事件展開調查,結果仍是全盤否認組織內存在問題。

年少日記:非一念之差,自殺念頭往往年幼就出現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南韓教師罷工,抗議家長欺凌成風

今年 7 月中旬,南韓一名 23 歲小學女教師在校內自殺離世。她輕生前,班上一名女學生用鉛筆劃傷一名男同學的額頭後,被涉事學童家長辱罵「沒有當老師的資格」,以及深夜時不斷致電及發短訊騷擾。悲劇激起全國同業憤怒,陸續自白也遭專橫父母及不守規矩的孩子欺凌,又集體請病假或年假以進行「迂迴罷工」,並將女教師死後第 49 天定為「公共教育暫停日」,希望防止悲劇重演。

【Soul Monday】不登校的孩子們,圖書館歡迎你

暑假結束,有些學生期待回校與同學見面,有些卻對重返學校感到難受。這時離家不遠又可免費使用的圖書館,或可成為學童暫時的避難所。8 年前起,鎌倉市中央圖書館在社交媒體 X(前稱 Twitter),呼籲不登校的孩子前來。學童們可在寧靜的環境看漫畫及輕小說,而且坐一整天也不會有人說甚麼。

市川猿之助自殺事件,揭示歌舞伎界陰暗一面

出演過電視劇、大河劇及電影的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猿之助日前懷疑自殺未遂,他與年邁父母倒卧在東京目黑區家中,其母當場死亡,同為歌舞伎資深演員的父親市川段四郎送院後不治。事件疑與猿之助同日被爆出職場欺凌及性騷擾醜聞有關,而這或牽涉歌舞伎界長久以來的陰暗面。

高達之死的背後:安樂死合法化的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9 月 13 日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高達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自我了結,再次激發人們對安樂死議題的關注。而在香港,時不時也有聲音爭取安樂死合法化。根據外媒報道,法國、烏拉圭和蘇格蘭正展開有關討論,可能開展一股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全球浪潮。

美國防止自殺之法:一個易記的電話號碼

近日復課,卻相繼有學生因壓力問題選擇輕生,令人惋惜。事實上,自殺問題不止困擾本港,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報告,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自殺,更成為 15 至 19 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為處理心理健康危機,美國多個州份今夏將實行只有 3 個號碼的全國自殺預防熱線「988」,方便人們可以像撥打「911」一樣作緊急求助。

鮮為人知的烏克蘭戰爭代價:自殺問題

面對俄軍壓境,不少媒體都報道烏克蘭人如何備戰,惟再強悍的戰鬥民族也有脆弱一面。烏克蘭本身有頗嚴重的自殺問題,過去數年與親俄武裝對戰的前線軍人中,估計有超過 1,000 人自殺身亡,但為免俄軍借此打擊士氣,加上對自殺根深柢固的偏見,使軍人精神健康得不到政府支援,如今更要面對全面戰爭的精神壓力。

投河自盡不絕,首爾以 AI 搶先救人

資料顯示在 2020 年,韓國平均每 10 萬人就有 23.5 人輕生,比率冠絕 38 個經合組織成員國。到了 2021 年,在漢江這個自殺熱點,搶救任務更較前一年增加 20%。為阻止悲劇再三發生,當局引入人工智能(AI),監測橋上行人的一舉一動,務求在人企圖自盡前,搶先把對方拉回來。

【日本過勞自殺】誰都有可能被壓垮

在 2015 年的聖誕節,新入職日本知名廣告公司電通、年僅 24 歲的員工高橋茉莉不堪嚴重超時工作而了結生命。她生前過著嚴重疲勞的生活,平均每日只睡 2 小時,更試過一個月加班 130 小時,事件引發社會對「過勞自殺」的關注,但過去數年間,此類職業傷害仍不斷發生。就此,日本政府日前訂定彙集過勞死、過勞自殺現狀以及政府防止措施的新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

抗衡藝人自殺的模仿效應

近月,日本多位知名演員相繼輕生。有當地防止自殺機構表示,平均一日接獲 200 宗求助電話,而每當出現藝人自殺的報道,就有更多人受到「感染」。有的說「那麼厲害的人也想死了,那我也……」,也有說「跟我擁有同樣身世的人都無法堅持不去,我也撐不住了」。如何及時把他們拉住,「聆聽」是最簡單卻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