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過電視劇、大河劇及電影的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猿之助日前懷疑自殺未遂,他與年邁父母倒卧在東京目黑區家中,其母當場死亡,同為歌舞伎資深演員的父親市川段四郎送院後不治。事件疑與猿之助同日被爆出職場欺凌及性騷擾醜聞有關,而這或牽涉歌舞伎界長久以來的陰暗面。
自殺
|共53篇|
高達之死的背後:安樂死合法化的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9 月 13 日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高達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自我了結,再次激發人們對安樂死議題的關注。而在香港,時不時也有聲音爭取安樂死合法化。根據外媒報道,法國、烏拉圭和蘇格蘭正展開有關討論,可能開展一股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全球浪潮。
美國防止自殺之法:一個易記的電話號碼
近日復課,卻相繼有學生因壓力問題選擇輕生,令人惋惜。事實上,自殺問題不止困擾本港,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報告,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自殺,更成為 15 至 19 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為處理心理健康危機,美國多個州份今夏將實行只有 3 個號碼的全國自殺預防熱線「988」,方便人們可以像撥打「911」一樣作緊急求助。
鴻若遠:一部香港人目前最不需要看的電影
現實出路已不多,還要看一套殘酷得有點像一個放棄自己人生的人之最後生命紀錄片?還是看些沒營養的喜劇,忘記一下現實煩惱比較好。
鮮為人知的烏克蘭戰爭代價:自殺問題
面對俄軍壓境,不少媒體都報道烏克蘭人如何備戰,惟再強悍的戰鬥民族也有脆弱一面。烏克蘭本身有頗嚴重的自殺問題,過去數年與親俄武裝對戰的前線軍人中,估計有超過 1,000 人自殺身亡,但為免俄軍借此打擊士氣,加上對自殺根深柢固的偏見,使軍人精神健康得不到政府支援,如今更要面對全面戰爭的精神壓力。
投河自盡不絕,首爾以 AI 搶先救人
資料顯示在 2020 年,韓國平均每 10 萬人就有 23.5 人輕生,比率冠絕 38 個經合組織成員國。到了 2021 年,在漢江這個自殺熱點,搶救任務更較前一年增加 20%。為阻止悲劇再三發生,當局引入人工智能(AI),監測橋上行人的一舉一動,務求在人企圖自盡前,搶先把對方拉回來。
【日本過勞自殺】誰都有可能被壓垮
在 2015 年的聖誕節,新入職日本知名廣告公司電通、年僅 24 歲的員工高橋茉莉不堪嚴重超時工作而了結生命。她生前過著嚴重疲勞的生活,平均每日只睡 2 小時,更試過一個月加班 130 小時,事件引發社會對「過勞自殺」的關注,但過去數年間,此類職業傷害仍不斷發生。就此,日本政府日前訂定彙集過勞死、過勞自殺現狀以及政府防止措施的新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
李衍蒨:LA 凶殺大宅之謎(下)
在其屍體旁邊,搜索隊伍找到了一個鎚仔、一些空藥瓶,以及由但丁(Dante)寫的「神曲」(Divine Comedy)。
李衍蒨:LA 凶殺大宅之謎(上)
1959 年 12 月 6 日清晨 5 時,3 名子女中年紀最大、18 歲的 Judye 因為突然的劇烈頭痛醒來,赫然發現自己的頭正在流血,回過神來時,竟看見父親手持一個染血的槌仔,站在自己的床邊。
李衍蒨:哥倫比亞大毒梟 Pablo Escobar 之死(下)
解剖報告指出 Pablo Escobar 身上有三處子彈傷,分別由不同凶器造成:有遠距離射擊,也有手槍。而中槍的位置不禁令人疑惑:到底是否三槍都由他人發射的呢?如果是的話,又會是誰?如果不是,又會否有自殺的可能呢?
李衍蒨:哥倫比亞大毒梟 Pablo Escobar 之死(上)
有人開始推測 Pablo 自殺的可能性。但如果是他殺的話,兇手會是誰?如果是自殺的話,又是為甚麼?到底有沒有更多線索呢?
Neo: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2 —— 台灣人的故事,香港人的寫照
只是沒想到 3 年過去,這個台灣故事已成為港人寫照。每一段情節,都似遠還近。
抗衡藝人自殺的模仿效應
近月,日本多位知名演員相繼輕生。有當地防止自殺機構表示,平均一日接獲 200 宗求助電話,而每當出現藝人自殺的報道,就有更多人受到「感染」。有的說「那麼厲害的人也想死了,那我也……」,也有說「跟我擁有同樣身世的人都無法堅持不去,我也撐不住了」。如何及時把他們拉住,「聆聽」是最簡單卻關鍵的一步。
Moyashi:鐵幕倒下時,一同倒下的人們
人類的精神比想像中脆弱,相較於民主與自由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價值體系的激烈變動反而會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尤其落後地區的民眾無法受惠於新發展,卻承受著變動所帶來的剝削,例如當國家大興土木準備新時代的開發,弱勢階層只會淪落為用完即棄的低層勞動力。
印度男星之死,再揭 Bollywood 精神健康問題
印度男星蘇薩辛格拉其普特(Sushant Singh Rajput)的死,揭露了當地光鮮亮麗的娛樂行業中,演員及業內人士在激烈競爭下的沉重壓力,以及嚴重的抑鬱問題;而近來疫情肆虐,更加劇他們對演藝事業的憂慮。
夕立:「雙層公寓」、武漢肺炎與網絡欺凌
在木村花事件與武漢肺炎所衍生的網絡欺凌行為後,新一輪加強規管網上言論的修法勢在必行。雖然政府並非直接決定言論的性質,而是要求 Twitter 等社交平台代勞,但如何在言論自由與保護弱勢之間取得平衡,還是一個難題。
泰人自殺成風:他們沒感染 COVID,COVID 卻迫死他們
單親媽媽沒錢買奶粉而上吊身亡;的士司機無法支付車租而輕生;中年男子失去工作而跳河自盡,女兒亦隨他而去…… 上述都是同日發生在泰國的自殺個案。在武漢肺炎爆發下,走上絕路的並不只他們。一批學者上周六發表報告,揭露令人痛心的殘酷現象:泰人沒感染 COVID,COVID 卻把他們迫死。
在警暴爭議中,美法警察的自殺潮
親共陣營經常用上美國和法國的例子,來證成香港的警暴「符合」所謂國際標準。美國和法國固然是民主國家中的最壞的警政例子,但兩國的法律制度,依然有能力把部分濫暴警送上法庭,作出判刑,向受害人賠償。在警暴爭議中,一些美法警察除了要擔憂法律制裁,也面對極大的精神壓力,影響身體健康之餘,今年兩國警察也爆發了一股自殺浪潮。
拒絕「無可疑」:父親獨立調查女兒死因
2018 年 4 月 12 日,在土耳其的埃伊內西爾(Eynesil),Saban Vatan 發現 11 歲的女兒 Rabia 倒臥在家門前,奄奄一息,送院搶救後證實傷重身亡。驗屍報告最初指 Naz 死於交通意外,及後又更改死因,指她從家中 5 樓墮下死亡,實為自殺。Vatan 深感內有乾坤,決定隻身查案。
K-pop 明星共通點:抑鬱?
韓國歌手雪莉近日於家中去世。有指雪莉因不堪網上人身攻擊及抑鬱,最終選擇自殺。前韓國「國民日報」記者權準協於美國 Vice 媒體撰文談及雪莉一事,憶述自己過去任職報道 K-pop 新聞的文化記者時,曾採訪不同 K-pop 明星。在訪談中,權氏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