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共102篇|

踏出移民太空第一步:在火星上製造氧氣

去年 2 月,由美國太空總署製造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數百萬公里外的火星、赤道以北的一個貧瘠隕石坑內。除了收集岩石樣本,還首次展示了名為 MOXIE 的化學實驗:以一個多士爐般大小的鍍金工具,吸入並分解幾乎全由二氧化碳組成的火星氣體,並轉化成氧氣,讓人類向在火星建立家園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俄羅斯退出國際太空站,象徵後冷戰秩序終結

俄羅斯前日宣佈,將於兩年後撤出國際太空站,發展自家太空站。縱然,美國早已投資興建數個新太空站,中國天宮太空站亦預料今年完工,意味著國際太空站遲早會被取代,但俄方這次退出依然意味深長,象徵著後冷戰時代壽終正寢。

中國有可能申索月球主權嗎?

最近人人談論月球,有政治人物也分享對最大滿月的天文學見解,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倒憂慮月球的政治前景,擔心中國可能申索月球主權,言論遭中方「堅決反對」。美國空軍大學(Air University)兩位學者則認為,不論中國是否有企圖,佔月都是目前科技和投資水平所難以實現的。

太空軍備競賽:反衛星武器的爭議

俄烏戰爭爆發,讓外界得以窺探現代戰爭可能循甚麼方向發展。其中宇宙衛星在整場戰事中扮演關鍵角色,令烏克蘭境內的俄軍無所遁形。近年,多個軍事強國都發展反衛星導彈技術,把軍備競賽推向太空層面。可是,這類反衛星武器向來存在爭議,被指威脅整個人類社會的安全,澳洲國立大學國際法專家 Cassandra Ste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各國棄用相關軍備。

外太空太陽能發電站: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

俄烏戰爭令西方多國再次意識到世界能源供應體系之脆弱,化石燃料過分掌握在某些國家上。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點政策考慮,聯合國就把 2050 年淨零碳排放視為目標。要同時達到供電自主和環保,最理想辦法是發展可再生能源。英國政府正考慮推出一個總值逾 160 億英鎊的大膽方案 —— 在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

培植肉衝出太空,遠征不是夢?

太空人太空執行任務時間可長達 6 個月,飲食是需要精心準備的一環,當中包括部分預先妥善保存的肉類。不過,想像一下長途太空旅遊或太空殖民的未來,此法未必可行。以色列人造肉初創公司 Aleph Farms 就展開一項新測試,瞭解肉類細胞能否在太空環境培育生長,希望藉此揭開太空旅行新一頁。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在解決地上人造肉問題之前,太空種肉的想法可能走得太遠。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太空真人騷,陸續有來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今年秋天將首次發射民航火箭「靈感 4 號」(Inspiration4)進入太空。火箭上的四個載客名額已滿,大眾可以在 9 月 6 日開始,觀看 Netflix 與 SpaceX 合作的獨家紀錄片,一同經歷靈感 4 號的發射準備與太空之旅。未來,在不同平台,也許還有不同的太空真人騷推陳出新。

中國太空野望,成就軟實力?

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今日升空。這次將三名太空人送上中國太空站,是中國載人太空任務史上的首次,加上上個月「天問一號」探測器繼美、蘇後成功登陸火星,其建設「航天強國」的雄心毋容置疑。雜誌「外交家」專欄作家 Mercy Kuo 便與美國空軍學院太空研討教授 Lincoln Hines 交流,分析中國銳意發展太空力量的原因。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想殖民太空,可讓機械人繁殖機械人?

經歷一代又一代繁衍,下一代人可以學習並繼承前人的知識結晶,甚至創造更多知識。人類演化過程裡,繁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機械人可否「繁殖」機械人,使其日益精進?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及荷蘭的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全自動機械人生產機械人系統,期望有朝一日,能派這些機械人上太空持續探索未知星球,並為人類在地球外建立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