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若你累了,請到這裡吃飯吧!」上野敏子如是說。過年期間,在大阪豐中市, 52 歲的上野設立「大人食堂」,向 2020 年因武肺危機而陷入困境的人伸出援手。人們來到她的店時,她會如家人般說:「歡迎回家(おかえり)!」
無家者
|共11篇|
喝水充飢,活不過冬:年輕的日本露宿者
踏入 11 月,日本重現武漢肺炎大規模爆發之勢。北海道、東京都及大阪府等地域,單日新增確診個案事隔多週再創新高。疫情再度惡化,經濟愈發嚴峻,更多人失去工作甚至住所。「朝日新聞」旗下網媒 AERA dot. 報道,近月都內露宿者出現年輕化趨勢。他們正值壯年卻無業無家,只能靠喝水充飢,憂慮活不過寒冬。
武肺「麥路人」:為露宿問題的社會成本算帳
武漢肺炎導致經濟停頓、失業率暴漲,很多人因無法負擔高昂租金而無家可歸,但問題總是不被政府所正視。有澳洲學者綜合全球各地研究,警告露宿問題衍生的社會成本非常高昂,超出提供住宿的公帑開支,並呼籲各地政府必須對症下藥。
【Soul Monday】無家者的寵物助無家者上樓
在英國,為數不少的無家者會飼養寵物,在無家生活中與動物相依為命,建立起深厚感情。即使得到入住收容所的機會,能否攜帶寵物,也成為他們最大的顧慮。一間慈善機構為鼓勵更多無家者離開街道上惡劣的居住環境,正推動收容所成為寵物友善的空間。
【Soul Chill】嗎哪餐廳:免費派飯的老闆,不願領糧的員工
飲食行業本來就辛苦,要兼顧社福工作更是不易。一年前,方達賢(Leo)在觀塘翠屏道浸信會內開設名為「嗎哪餐廳」的社區飯堂,聘用戒毒、復康人士為員工,並利用餐廳賺得的盈餘,向無家者及基層人士提供實惠甚至免費的無味精健康餐。
【Soul Monday】無家者與小男孩
10 歲小朋友可以做到甚麼?美國一位小男孩身體力行告訴大眾,即使年紀小,也可以為世界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他早在 6 年前就請父親幫助無家者,並慢慢建立起慈善機構。而現在,父子會定期邀請無家者共進午餐。
露宿者為患,安置才是最划算?
聖誕前夕,港府以加強公園清潔為名,出動防暴警察驅趕露宿者,這種「眼不見為淨」的橫蠻做法,備受社工批評。同樣是面對無家可歸人士,芬蘭政府採取截然不同的行動 —— 主動為流浪漢提供庇護。因為當局明白,對此問題放任不顧、任由他們自生自滅,非但毫不人道,「手尾」更是長。
【Soul Monday】靠廚藝得到重生
英國現時最少有 32 萬人無家可歸,大多無家者都有著迫不得已的原因。在當地政府努力解決問題之際,據「衛報」報道,有社企餐廳正著手為無家者提供實習計劃,授以廚藝,令他們可以擺脫飄泊生活,展開第二人生。
面斥不雅:英國校園趕絕露宿者
不少商場和公共場所,為了降低管理風險,如今都會積極排斥流浪漢或露宿者的出現,除了認為他們面斥不雅,有礙觀瞻,亦為市民帶來潛在安全問題。近年的做法包括加設或替換一些不友善設計(Unpleasant Design),譬如改用斜面或條狀座椅,讓人無法舒適坐下,並替長椅增設間隔,這主要是不容許露者側身躺下,在公園或車站過夜。如今連英國大學校園都開始仿效這種做法。不過,此舉隨即惹來學生抗議,質疑校方無意解決社會問題,反而歧視和趕絕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三藩市遍地「黃金」的原因
三藩市街角發現一個重 20 磅裝滿糞便的膠袋,荒謬之事道盡了大城市華麗背後的齷齪。
英國「解決」低端人口之法
北京近月來驅趕「低端人口」,大力清理基層人民所住的所謂「違規樓房」,「低端人口」面對迫遷,但附近的房屋坐地起價,令他們只能踏上無家可歸一途。雖不是被強行驅趕,但遠在英國的「低端人口」也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無家可歸的家庭愈來愈多,但他們並非社會邊緣人,只是在職貧窮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