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共43篇|

香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際航空中心?

香港曾經是市民引以為傲的國際航空中心,擁有世界一級的機場和專業機組人員,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國泰航空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品牌。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王迪安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Hong Kong Takes Flight,講述香港國際航空中心的地位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

「一帶一路」新機場空難,尼泊爾航空業有安全隱患?

尼泊爾雪人航空 ATR 72-500 型客機,前日在「一帶一路」計劃援建的新機場附近墜毀,機上 72 人全部罹難。事實上,尼泊爾航空安全向來為人詬病,30 年間錄得超過 27 宗空難,有專家指高海拔地形與天氣是致命隱患,印度傳媒亦批評,航空業監管制度的漏洞也是問題成因。

單機師制度,能安心出行嗎?

疫後的航空交通,或跟我們預期的更不一樣。英國、德國、紐西蘭等地的航空公司及監管機構正積極推動,把現行的雙機師編制改為單機師掌控,藉以削減成本及緩解人手短缺壓力。40 多國已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協助實現此事,歐洲航空安全局亦與飛機製造商研究同類安排,認為有望在 2027 年開始。但在這之前,眾多安全疑慮仍有待消除。

夏海安:外國的戰機特別型?(下)

一如上篇提到,天上有表演之外,地面上的展覽陣容不可小覷。每架戰機旁都有軍人在旁與觀眾互動、介紹身旁的「戰友」,雖然戰鬥機如 F-16 等是眼看手勿動,但加軍和美軍的 C17 和 C130 運輸機則打開倉門、駕駛倉,讓觀眾走進飛機內部參觀,甚至可以進入駕駛倉坐下打卡,一嘗當機師的心願。

赫爾辛基的新客運大樓,要與普京鬥長命?

香港能否恢復航空樞紐地位,近月經常引起熱議,芬蘭赫爾辛基亦受類似問題困擾。赫爾辛基曾經是歐亞航空樞紐,香港飛往赫爾辛基只要 9 個多小時,是轉機往歐洲各地的捷徑。奈何俄羅斯年初封閉領空,令亞洲飛往赫爾辛基需要超過 13 小時,燃料消耗量增 40%,芬蘭航空頓失競爭優勢,新落成的客運大樓門可羅雀。

少了飛機升降,鳥撞反更頻繁?

鳥擊事故過往偶有所聞,譬如 2009 年薩利機長駕駛的全美航空客機,便因撞到雁群令引擎雙雙故障,最終迫降哈德遜河方能倖存。各地機場及機師因而訓練十足,能避免意外發生。但近月從歐美到印度,鳥擊報告同見增多,航空專家以至動物學家分析,此事與疫症不無關係,風險更顯著提升。

無客都要飛?歐洲的幽靈航班現象

疫情大流行至今,歐洲航班數量雖然回升,但直至 1 月 12 日航班量仍只有 2019 年同期的 63%。歐盟法規規定,航班承運方必須維持 8 成固定航班運營,才能保留相關機場的航權。為保航權,即使機上乘客極少甚至根本沒有載客,航空公司仍安排航班出發。面對浪費資金成本、造成不必要碳排放的批評,歐盟正面臨壓力,要取消固定航班的規定,避免航空公司一直開出「幽靈航班」以保留航權的怪現象。

【CUP 特約專訪】ZeroAvia 副總裁:零排放氫燃料飛機將成未來主流

ZeroAvia 的副總裁 Sergey Kiselev 一身輕鬆打扮,站在印有公司標誌的小型飛機前,將企業目標娓娓道來:「我們致力推動零碳排放,希望在未來可以氫燃料取代現有的燃油,成為飛機引擎的主要燃料。這在兩年前還是無人能夠預想得到的,但我相信零排放的氫燃料在未來將成主流。」

【白羅斯劫機】芝加哥公約:能維護國際民航安全?

5 月 23 日,一架從希臘飛往立陶宛的瑞安航空客機,在白羅斯領空時,被當局以機上有炸彈威脅為由,要求緊急降落到首都明斯克的機場。當地執法人員其後上機拘捕反對派記者普羅塔塞維奇及其女友,事件震驚全球,形容是客機劫持事件。國際民航組織警告事件或有違「芝加哥公約」(Chicago Convention),會密切關注。

武肺與遊客的樂土:杜拜

武肺大流行下,杜拜是最先開放的旅遊地點,當地照樣舉辦盛事、慶祝節日、酒吧依舊人潮如鯽,成為各地 KOL 及名人的聚腳地。該城原本有望成為疫下理想度假勝地,藉此拯救疲弱經濟,可惜當地近日病例屢創新高,各國開始禁止旅客前往杜拜,使當地失去重大經濟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