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嫌父母囉嗦,在校跟師長對抗,看甚麼都不順眼,同學間卻人做我做。這種青蔥歲月,你我或都經歷過。不過,原來青春期並非人類獨有,年少動物在其成長之時,亦有衝動、壓力,需要學習。專家認為,那些瘋狂、氣人的舉動,不僅在大多數物種成長時無可避免,而且有其真正價值。
進化
|共11篇|
人類骨頭會隨時代改變?
無論是電影中的屍骸,還是博物館展覽的標本,我們總認為數千年來,人類的骨頭都沒有甚麼差別。近來,德國基爾大學兒科醫生 Michael Hermanussen 的研究卻證實,人骨也會因生活模式的改變而產生變化。不同領域的學者集結研究所得,發現身體裡的 DNA 會對應生活模式作調整,體內的骨頭不斷被破壞與重組。
人腦變大,源於溫泉煮食?
大約 200 萬年前,早期人類祖先進化出大的腦袋,並開始塑造相對先進的石材工具。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化是因為發明了「煮食」而來。直至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地球生物學教授 Roger Summons 找到方法,支持這個猜測。
「死蛇爛鱔」的你我,竟然是天生好動?
坐著上班,躺著放假,一年 365 日,能不動就不動。如此「死蛇爛鱔」的你我,竟然會是天生好動?最近一項遺傳學研究表示,對活動身體的需要和渴求,或許早在我們成為人類之前,就已經孕育於 DNA 當中,並可能曾協助指導物種的進化。
變色寄生蟲,再證「進化論」
早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年代,就已開始利用鴿子作為實驗室的研究對象。時至今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生物學家團隊再一次利用鴿子,展示了生物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的進化過程。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並非鴿子,而是鴿子身上的寄生蟲。
蜘蛛製奶:哺乳不再是哺乳類的專利
作為陸上動物支配者的哺乳類,最大特徵在於其身體結構複雜,能透過乳腺分泌乳汁,喂哺幼兒。不過,近日有科學家發現,在某些蜘蛛品種身上,同樣都出現哺乳行為,除了推翻一些傳統動物學的分類概念。專家認為,由於哺乳的形式將對母親帶來沉重負擔,這些蜘蛛品種很可能是在面對極端情況下才會發展而成,並預計,這個驚人發現將鼓勵科學家重新評估哺乳類動物的進化過程。
浪費保育資源的動(廢)物 —— 熊貓去死吧?
作為中國重量級國寶,熊貓在過去一個世紀,經常被視為外交親善大使,而且造型可愛,必然成為各地動物園的吉祥物。保育熊貓,似乎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但逐漸有專家持相反看法,建議人類不應該過度干預熊貓的生態發展,或者,讓他們自然滅亡才是最好的做法。人類願意投放在物種存續的資源始終有限,是否要大比數地分配到熊貓身上呢?熊貓雖可愛,但其實找不到可愛以外的重要保育原因,與此同時犧牲了很多保育其他物種的機會。
當人類太過「完美」,人類未必受得了
一般人口中的 perfect body,離不開纖腰腹肌人魚線。對英國解剖學家 Alice Roberts 而言,完美人類卻與現代美學及體格標準無關,反而是把人體一些不太成功的特徵,換成其他動物進化得更理想的身體部位,從而令人精益求精。早前她在多方協助之下,將這大膽假設製作成一副人體模型。不過,原來太過「完美」的人類,反而難以為人類接受。
藻類:動植物的源頭?
物競天擇,一切物種皆由演化而來。達爾文為探尋物種起源指點方向,至於生物如何演化,一直是科學界謎團。近日有一班澳洲及德國科學家嘗試為演化史補遺,主張藻類是所有動植物的源頭,7 億年前一場地球巨變之後,取代細菌成為地球霸主,養活並觸發不少物種的演化,最終衍生出無數動植物。
活在元素周期表的魚
一般而言,物種進化需時,遠及不及人類改變環境的速度。不過,日前學術期刊「科學」有研究顯示,在美國多地的大西洋鏘魚(Atlantic killifish),基因進化讓牠們能適應劇毒的生存環境。
剖腹生產更易難產?
有研究指,近 60 年發展成熟的剖腹產技術,促使新生嬰兒進化成巨嬰,換句話說,剖腹產使嬰兒愈來愈健碩,卻使孕婦更易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