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蛇爛鱔」的你我,竟然是天生好動?

A+A-

坐著上班,躺著放假,一年 365 日,能不動就不動。如此「死蛇爛鱔」的你我,竟然會是天生好動?最近一項遺傳學研究表示,對活動身體的需要和渴求,或許早在我們成為人類之前,就已經孕育於 DNA 當中,並可能曾協助指導物種的進化。

過去曾有證據指出,人與其他動物有多好動,某程度上取決於家族史及遺傳。例如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 掃描基因組以尋找由具有某些特徵的個體共享的 DNA 片段—— 以及針對雙胞胎進行的研究表明,人的活動當中約有 50% 或是取決於基因。

現時科學家相信,我們是否好動,跟先天的帶氧體能有關。有些人可能遺傳了強大的忍耐力,並無意欲離開沙發;另一些人卻正好相反,於是有了「懶骨頭」和「靜不下來」的分別。然而,當任何有關活動身體的基因變異,融入到人類基因組中會產生甚麼變化,卻鮮為人知。

這次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嘗試以大數據及遺傳分析,判斷一些基因變異是否與人的好動及活動量有關。他們通過 GWAS 及其他研究,找到 104 條已知與較好動或較少動有關聯的 DNA 片段。其中 6 條產生可影響生物功能的蛋白質,且通常與代謝有關,其他 98 條的功能則尚未清楚。他們先把這些片段,與一個龐大的動物基因組數據庫進行比對,看它們是否常見於大部分哺乳類動物。

其後,研究人員又把這些片段,與包括黑猩猩和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DNA 的數據庫比對,尋找人類與他們共享、與活動相關的基因片段。雖然研究人員發現部分重疊,但主要與不活躍的基因變異有關,於是再把那些 DNA 片段,與一個基因年齡數據庫進行參照,以估計與體能活動相關的基因變異,在何時進入我們的 DNA。

科學家發現,一些基因變異或與人的好動程度有關。 圖片來源: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此前研究人員預計,促進活動的片段約在 1 萬年前扎根於人類 DNA。當時人類開始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活,這種生活方式需要長時間的體力勞動。然而,現時根據資料庫的估計,大多數相關的 DNA 片段歷史更加悠久,可能是在約 50 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出現。那時候,人類祖先仍是直立人(Homo erectus),而非我們這樣的智人(Homo sapiens)。

參與研究的德州農工大學運動學教授 J. Timothy Lightfoot 表示,這也是一個進化的拐點(inflection point)。當人體和大腦開始成長,而疏林草原(savanna)擴展開去,這激發了人類更廣泛覓食的需求。他直言:「當時若你懶惰,你便無法生存。」相反,活躍的人得以生存和生育,並把他們的基因傳承下來。

由於是次研究建基於數據和估算而非實驗,現時仍無可能確切明白,人類基因改變的時間點及原因。研究人員亦未知道,與活動相關的基因片段,是否或如何促使人類較為好動。不過,Lightfoot 教授強調研究結果造成刺激,表明好動是「從一開始」就建於我們體內,幫助我們成為人類。

只是若然如此,懶得動的,不就都不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