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殖時期

|共60篇|

短命的武官港督:砵甸乍

港英時期,香港的行政首長為香港總督,在殖民體制下由英皇任命。156 年的英治歷史,香港曾先後出過 28 位港督,多為殖民部官員或者外交官,早年也有武官出身者,包括香港最短暫的港督、任期還不足一年就在一片爭議聲中離職的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三)

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深水港,在港英時期慢慢發展成世界級的港口城市。可是,在開埠早年,沿海的地理位置既是香港優勢所在,同時也是連場惡夢的根源,每逢風季雨季都洪水不絕,不單破壞房屋基建,更造成人命傷亡。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的研究文章,就講述港英政府早期如何構建水系統。

黃大仙竹園:引發外交風波的拆村事件

在黃大仙祠旁的小巴總站,有條名為「竹園村」的古村,如今只剩數十座鐵皮屋及村屋,昔日卻曾經盤踞整個黃大仙區。1957 年港英為興建黃大仙徙置區下令拆村,引發九龍 13 條村落聯合抗爭,中國外交部以代表「中國居民」名義,兩度向英國政府提出外交照會。究竟這件香港內部事務,是如何升級到外交層面?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臨近春節,又會有風水師傅在各大媒體出現,分享如何移動擺設,在新一年催旺運勢。很多現代都市人會覺得風水沒有科學根據,只是一種迷信,但其歷史可追溯至晉朝,是華人傳統文化一環。在港英時期,香港曾經是一個華洋混雜的大熔爐。香港知名保育家華德斯(Dan Water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分享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1841 年 1 月 26 日,香港島上一場改變世界的升旗禮

英軍於 1841 年 1 月 26 日正式佔領香港,並在水坑口舉行升旗,標誌著香港正式開埠。往後百多年,香港一度成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在世界史中留下東方之珠的美名,不過當年升旗禮的細節就很少被提及。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歷史教授 Kate Lowe 就曾經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還原香港開埠當日升旗禮的景況。

追究暴行:二戰後香港的軍事法庭

第二次大戰時期,香港屬於英國殖民地,是同盟國的一分子。當日本在 1941 年 12 月向同盟國宣戰,香港也在同月淪陷,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期間日軍犯下多項戰爭罪行,例如濫殺平民和戰俘,強徵慰安婦。二戰結束後,盟軍要追究軸心國的反人類罪行,於是有知名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其實,盟軍亦有在香港設置軍事法庭,清算多名日本乙、丙級戰犯。

回到 1861 年,英屬香港下的九龍半島(二)

1861 年 1 月 19 日,領土交接儀式過後,英國政府正式入主九龍半島,是香港歷史重要的時刻。前文提到,在開埠初期的九龍半島,客家人、鶴佬人和惠州本地人發展出蓬勃的採石業和農業。著名香港史學家許舒(James Hayes)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的文章,同時解構了當時九龍半島的秩序如何得以維持。

回到 1861 年,英屬香港下的九龍半島(一)

1860 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滿清政府被迫簽下「北京條約」,同意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可是,其實到 1861 年 1 月 19 日,時任英國駐中國特別大使伊利近伯爵(The Earl of Elgin)才出席領土交接儀式,代表英方正式入主九龍。著名史學家許舒(James Haye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重塑 160 年前九龍的面貌。

戰時構思的香港政治改革,為何在重光後流產?

不少輿論認為,香港沒有民主是港英政府所致,但回顧歷史,殖民地政府確曾提出過政治改革,部分是淪陷時期,被囚官員為香港重光的改革構思,最著名有推動民主改革的「楊慕琦計劃」。但有史家認為,地緣政治與中國因素,使殖民地選擇維持政制現狀。

【淪陷 80 周年】皇后大道變明治通:強制日化的香港

80 年前的黑色聖誕,英軍彈盡糧絕下投降,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日軍以解放白人殖民壓迫為名,洗刷港英「遺毒」,拆卸「英夷」雕像,主要街道和建築改用日文名,又先後興建三座神社。如今作為特首官邸的禮賓府,亦經過日式改建才演變為今天的模樣。

香港眾生相:19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二)

前文提到,在香港開埠早期,除了港督、殖民地高官和一眾商行大班從英國遠洋而至,也有一班中下階層的白人來到這個遠東殖民地,希望碰一碰運氣。這班白人平民的故事,是香港早年歷史重要一環,卻被世人遺忘。前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黎必治(Henry J. Lethbridge),曾在 70 年代於「皇家亞洲學會期刊」發表文章,細訴一群白人工人的生活面貌。

香港眾生相:19 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

1841 年 1 月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香港島,標誌著香港正式開埠。往後一百多年,香港由轉口港發展成工業城市,再化身國際大都會。對於早期殖民史,人們很常討論高尚白人群體,如高級公務員、軍官將領和銀行大班等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力。然而,香港白人群體構成其實很複雜,當時也有一班白人工人遠赴這個東方小鎮謀生,並留下各種故事。

皇室訪港記:夏威夷國王的世界之旅

1841年,英國與清廷簽署「穿鼻草約」,標誌香港正式開埠,並在往後發展成東亞區內重要的自由港。香港作為打通中國市場的重要門戶,自然有很多商旅慕名而來;香港現代化的經驗,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客甚至革命家到訪,當中包括皇室貴胄。這次就介紹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一世(King Kalākaua)在 1881 年西遊香江的故事。

【香港保衛戰 80 年】英國撤僑行動,喚醒在港英人的本土意識

80 年前日軍進犯香港,英國為減少傷亡,提前撤走在港的英籍白人婦孺到澳洲。任教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香港歷史學者 Vivian Kong 研究發現,當時倫敦政府認定英國人只會旅居香港,但不少在港英人被迫撤離時,竟然萌生出本土意識,在爭取返港的漫長歲月裡,寫下一封又一封請願書,表明視香港為家的心跡。

戰火中的香港:韓戰篇

二戰結束後,世界隨即陷入冷戰之中。共產中國在 1949 年成立後,很快就與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發生一場正面軍事衝突,1950 年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抗美援朝」,在韓戰中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壘。當時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當英國也參戰,香港就扮演重要角色,而韓戰也改寫了香港戰後的發展軌跡。

戰火中的香港:八國聯軍篇

香港誠品上架「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一書,結果招來「大公報」、「文匯報」口誅筆伐,指涉嫌違犯國安法。1900 年爆發的八國聯軍之役,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一頁,清政府喪權辱國的表現,加上極為嚴苛的「辛丑條約」,大大加速清政府的衰落。那一年,香港已經是英國殖民地,故在整場戰役中扮演著微妙的角色,「香港軍團」(Hong Kong Regiment)亦有參與其中。

戰火中的香港:第一次世界大戰篇

談到香港戰爭史,民間會更多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華洋軍民齊心抗日的故事,每年和平紀念日和香港重光日,都會有市民發起活動悼念護港烈士。在此之前,香港其實也經歷過很多場難關。上世紀 10 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港雖然沒有直接被襲擊,但就有軍民參與戰事。

【陶悠遊 x This is Hong kong】珍寶海鮮舫.美利酒店

60 年代初,捷克畫家 Miroslav Šašek 踏足香港,對這裡一見鍾情,用巧手記下當時地方風貌,令人念念不忘。過了近半世紀,陶傑帶著繪本舊地重遊,一連 3 集走訪香港不同地方,細說其見聞,並同樣用畫筆留住他眼中的香港。這一集,他就坐舢舨觀珍寶海鮮舫,又訪美利酒店,由昔日小漁港走進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