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竹園:引發外交風波的拆村事件

A+A-
今日竹園村僅存數十座鐵皮屋及村屋,位處黃大仙沙田坳道小巴總站旁邊。 圖片來源:CUP 媒體

在黃大仙祠旁的小巴總站,有條名為「竹園村」的古村,如今只剩數十座鐵皮屋及村屋,昔日卻曾經盤踞整個黃大仙區。1957 年港英為興建黃大仙徙置區下令拆村,引發九龍 13 條村落聯合抗爭,中國外交部以代表「中國居民」名義,兩度向英國政府提出外交照會。究竟這件香港內部事務,是如何升級到外交層面?

如今黃大仙有名為「竹園」的公共屋邨,但早在數個世紀以前,竹園是當地務農為生的村落,以林氏宗族為主,又稱竹園鄉。17 世紀末清政府解除遷海令後,竹園蓬勃發展,範圍覆蓋今日天馬苑、摩士公園至新蒲崗一帶。在港英管治初期,竹園面貌大致不變,直到戰後大批中國難民湧至,在古村大建寮屋,使人口急速膨脹,有村民繼續務農,同時亦有人開設小型工廠。1921 年建立的黃大仙祠,在戰後香火愈加鼎盛,同樣改變竹園原來風貌。

至今殘存的竹園村仍保留零星村屋,可窺見古村舊貌。 圖片來源:CUP 媒體

當時港英明白到,寮屋不只是民生議題,還可構成政治問題。1951 年九龍城東頭村木屋區大火,港英政府未有妥善安置災民,左派工會隨即發起「香港各界及內地同胞賑濟東頭村災民」行動,中方還派出慰問團訪港,遭到警方鐵腕鎮壓,背後牽涉連串中英政治角力。1953 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港府迅速建造徙置大廈安置災民,防止政治風波再起,成為公屋政策濫觴。

此後港府加快興建徙置區,1957 年向竹園村發出首輪清拆通知,以擴大黃大仙徙置區範圍。根據本地歷史學者張瑞威在著作「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考究,當時其他九龍村落聞訊後,因擔心面對同樣的滅村威脅,於是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其中包括有衙前圍村、牛池灣村、牛頭角村和茶果嶺村等。

「一切後果由英國和港英自負」

須知道的是,九龍村落權益遠遠不及新界原居民。英國按照 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地域,其中獅子山以南的長沙灣、九龍城至鯉魚門一帶被劃為「新九龍」,作為九龍半島延伸。新九龍治安及衛生條例都跟隨市區,村民即使擁有大清地契,也無法享有新界原居民同等權益,政府可隨時將土地收歸公有,竹園與其他十三鄉都同屬這類村落。

港府曾經在 1957 年 5 月提出,只要竹園村民在限期內遷出,即可入住老虎岩(今日樂富)新建的徙置大廈,但十三鄉拒絕讓步,並爭取政商界支持反清拆,當中以左派僑港種植總工會反應最積極。工會稱村民多以務農為生,拆遷及收回田地,將會使村民喪失謀生能力,但政府未有理會。

港府遂於 6 月 25 日派出大批軍裝警員展開首輪清拆行動,包圍竹園以斷絕糧食供應。根據張瑞威資料,受影響居民共 138 戶,人數多達 480 餘人,其中有商店 18 間。雖然行動頗為順利,傳媒卻記錄到有村民痛哭暈倒,農婦試圖持刀自盡等場面。當時十三鄉有繼續援助村民,派發食物及舉行訴苦大會。

1957 年 7 月 25 日「大公報」報道,中國外交部向英國政府提出照會,抗議港府迫遷竹園村居民。

最令人意外的發展,是中國外交部在 7 月 24 日及 9 月 10 日,接連兩度照會英國駐華代辦處,斥責港府「嚴重地破壞了當地中國居民的傳統權利」,造成龐大財產損失,為此提出「嚴重的抗議」,要求立即停止拆遷及給予賠償,否則「一切後果,應該由英國政府和香港英國當局負責」。

中國外交部照會無疑壯大村民聲勢,使英國外交部關注遠在香港竹園的清拆行動,並於 8 月 7 日對華發表照會,譴責中共「干涉內政」及煽動抗爭,強調徙置區計劃是「純粹人道主義行動」。在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港府提高對村民的補償,如賦予以屋地換樓地權益、廠戶獲分配徙置廠廈、農戶及商戶獲分配徙置區地下舖位,但除此以外,港府未有減慢拆村步伐,中方的抗議也告一段落。

被城市湮沒的九龍十三鄉

中國外交部就香港本地事務照會英國駐華代辦處,並非沒有先例,但通常都牽涉國共因素。1956 年雙十節,有政府職員移除李鄭屋徙置區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觸發右派在九龍及荃灣等地暴動,襲擊親共人士,中共便曾擔心右派勢力坐大,令香港成為反共基地,以致周恩來及外交副部長多次會見英國駐華代辦,指責港英控制不力。

清拆竹園是少數不涉國共因素的照會事件,但有別於 10 年後引發六七暴動的新蒲崗人造花廠工潮,在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想刺激下,左派工會的聲援行動,並未把拆村渲染成「英帝國主義的民族大迫害」。即使長期跟進拆村的「大公報」,報道仍相對貼地扎實,絕少意識形態口號,香港史專家余震宇便形容,其報道與六七及雙十暴動期間製造假新聞作風截然不同。

英國政府則知道,中共仍有意維持香港殖民現狀,對港依然維持「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原則,因此僅以提高補償、安撫村民回應,並堅持興建徙置區為穩定社會的長遠對策,此後竹園村的清拆行動持續。除了幾經擴建的黃大仙祠、林氏祖墳以及附近數十座鐵皮屋及村屋外,竹園早已面目全非,十三鄉也大部分湮沒在城市之中,其組織在 1986 年易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2019 年施政報告」正式提出收回市區 3 個寮屋區,竹園村僅餘的數十座寮屋,連同茶果嶺村和牛池灣村,未來也將重建為公營房屋。時移世易,至今反清拆聲音已不多,即使有村民抗議,也不再可能引起國際間任何外交部關注。

資料來源

  • 張瑞威:「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香港:三聯,2013
  • 余震宇:「壹街一個故事.九龍篇」香港:日閱堂出版社,2019
  • Chi-Kwan Mark,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 Oxford: Clarend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大公報:「數百武裝警員出動下 竹園村內民居昨起被拆」(1957 年 6 月 26 日)
  • 大公報:「抗議竹園村居民被迫遷 外交部向英政府提照會」(1957 年 7 月 25 日)
  • 香港工商日報:「為黃大仙拆屋闢徙置區事 英外交部昨發表照會全文 駁覆中共無理指摘」(1957 年 8 月 8 日)
  • 華僑日報:「英國指責中共干涉內政」(1957 年 8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