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陷 80 周年】皇后大道變明治通:強制日化的香港

A+A-
1941 年 12 月 25 日港英投降數日後,日軍在港島舉行入城儀式。 圖片來源:GIS/AFP

80 年前的黑色聖誕,英軍彈盡糧絕下投降,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日軍以解放白人殖民壓迫為名,洗刷港英「遺毒」,拆卸「英夷」雕像,主要街道和建築改用日文名,又先後興建三座神社。如今作為特首官邸的禮賓府,亦經過日式改建才演變為今天的模樣。

總督磯谷廉介在 1942 年初上任香港總督時,聲稱要與華人「共同協力,完成大東亞戰爭,一洗香港從前舊態」,還要發揚「東洋本來的文化」。任務之一是更改路牌、交通標誌和告示,街道、廣場及地方名稱亦改用日文,譬如皇后大道改稱「明治通」、彌敦道改稱「香取通」、皇后像廣場改稱「昭和廣場」、修頓球場改稱「八幡通廣場」、尖沙咀改稱「湊區」等。

不過,由於清除舊街名政策由各區執行,所以經常有馬虎塗抹路牌,市民還依稀看到舊地名的情況。當局原本計劃擴大改名計劃,為「英夷」命名的中環小街及大廈改名,目標有聖佐治行(St. George’s Building)及亞歷山大行(Alexandra House)等,但第二期改名計劃最終未有執行。

存放靖國神社的香港遺跡

日佔政府的雄心,當然不止為原有建築改改名,統治期間曾有數項大型日式建築工程。今日的香港動植物公園易名「大正公園」後,政府於 1942 年 9 月宣佈在園內興建「香港神社」,佔地面積約 34 萬坪(大約 1 平方公里),施工期間嚴禁市民踏足公園。園內原先矗立的港督堅尼地銅像,也在「獻銅運動」中拆卸,運到日本溶製成武器。

攝於 19 世紀末的香港動植物公園,時稱「植物公園」,華人俗稱「兵頭花園」,淪陷期間改稱「大正公園」,其後方為港督府原貌。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由於香港神社奉「天照大神」為祭神,事關天皇崇拜,日佔政府確實認真看待其建造計劃,從日本委派神官政所喜澄赴港就任,日本刀匠協會亦派出 6 名刀匠來港,鑄造「御神刀」以獻祭神社。不少記載稱,神社在日本投降前仍未竣工,但本地歷史專家鄭寶鴻考究,神社曾在 1945 年 2 月 8 日宣告落成,17 日舉行「創立鎮座祭」,例祭日定於 10 月 17 日;同年 8 月 13 日開放予市民參拜,諷刺的是,日本在兩日後正式投降。

如今動植物公園已不留神社痕跡,但本港還有兩座神社有跡可尋。其一位於中環的聖保羅男女中學堅尼地道校園,今日的聖約瑟書院一部分,日佔時期為香港國民學校,專供居港日人子女入讀,其中建有神社。根據日本作家和仁廉夫考究,戰後港英政府把神社內的一對石獅子,轉交予香港日本人學校保存。

另一座神社位於金鐘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內,大概是今日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附近,日佔時期為艦隊司令部,其中建有南海神社,入口設有鳥居,以及刻有「南海神社」四字的碑石,下題為「海軍中將原清謹書」。如今此碑石放在靖國神社遊就館展出,其文字說明翻譯如下:

在大東亞戰爭中,第二遣華艦隊參與香港攻略戰後,為供奉麾下戰死士兵,遂於昭和十七年(1942 年)在香港島艦隊司令部建造「南海神社」,此碑就豎立於神社入口處。 戰後,司令部營舍復原為英國陸軍兵營,但英軍沒有毀壞石碑,30 多年後的昭和五十三年(1978 年)夏季,英軍在搬遷兵營時,向舊日本海軍有關方面慷慨提出,願意歸還石碑。大東亞戰爭期間,海外戰地所建築的同類碑石已絕無僅有,價值非常珍貴……

禮賓府頭頂的日式瓦片

在香港神社以外,日佔政府還有最少兩項所費不菲的工程,最廣為人知是香港忠靈塔,用以紀念入侵香港時戰死的日軍士兵,其地點位處港島寶雲山的山頂,為出入香港的輪船清晰可見。時至香港重光,忠靈塔還未完工,港英政府遂於 1947 年把忠靈塔炸毀,原址改建成豪宅金馬倫大廈。

攝於 1949 年的香港總督府,其建築風格經日本改造後大致保留至今。 圖片來源:Haywood Magee/Picture Post/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在所有日化建築中,保留最多日本痕跡的,可是今日的禮賓府。1942 年 7 月,當局已委託日本建築商「清水組」改建總督府,由建築師藤村清一負責設計,室內加建日式茶屋、鋪設榻榻米等,總督府東西兩翼之間加建日式塔樓,在新古典主義建築上改裝及加建日式瓦頂。

這種和洋折衷風格盛行於昭和初年,建築師為抗衡西式及現代主義潮流,刻意加入日式瓦頂,被統稱為「帝冠樣式」。日本建築史學家藤森照信認為,從設計角度而言,這類張冠李戴的建築造型充滿不協調感,含有大日本帝國凌駕歐美的國粹主義意味,為當時極端的政治表現手法,最經典案例有東京的軍人會館。

在香港重光以後,港督下令清拆室內的日式裝置,其後再經歷任政府改造翻新,惟港督府外觀維持「帝冠樣式」,日式瓦頂和塔樓設計保留至今。昔日的港督府、今日的禮賓府作為香港政治權力象徵,卻成為淪陷時期日化政策下的最主要遺跡。

資料來源

  • 和仁廉夫著、張宏艷譯:「歲月無聲:一個日本人追尋香港日佔史迹」香港:花千樹,2013
  • 鄭寶鴻著:「香江冷月:日據及前後的香港」香港:商務,2020
  • 鄺智文著:「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香港:天地圖書,2015
  • 藤森照信著、黃俊銘譯:「日本近代建築」台北:五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