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離世:藏地電影新浪潮將繼承遺志

A+A-
2018 年,萬瑪才旦憑藉「撞死了一隻羊」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奬。 圖片來源:Elisabetta A. Villa/WireImage

國際知名藏人導演萬瑪才旦(Pema Tseden)前日離世,終年 53 歲。萬瑪才旦地位非凡,皆因其藏語電影不但贏得國內影壇肯定,還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為藏語電影爭取到一席之地。縱然萬瑪才旦早逝,但其牽頭的藏地電影新浪潮將繼承他的遺志。究竟有哪些後起的新晉藏人導演,值得我們留意?

萬瑪才旦於 1969 年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出生,為首位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藏族學生,但他最先製作的不是電影,反而是文學作品,已發表的藏文小說集有「誘惑」和「城市生活」,中文小說集有「流浪歌手的夢」、「嘛呢石,靜靜地敲」等。2005 年他才憑藉自編自導電影「靜靜的嘛呢石」(The Silent Holy Stones)嶄露頭角,故事以小喇嘛被電視節目深深吸引開始,描寫藏人世界中世俗與宗教、現實與傳說的拉鋸,為他贏得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之最佳導演,以及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 萬瑪才旦作品「靜靜的嘛呢石」國際版預告片。

創辦英國獨立製片商 White Crane Films 的流亡藏族電影人 Tenzing Sonam,早於 2012 年為法國雜誌撰寫影評,坦言萬瑪才旦開創藏語電影先河,在「靜靜的嘛呢石」以前,西藏沒有任何電影傳統可言。他不諱言,原先以為萬瑪才旦作品能夠通過中國電檢,不是政治宣傳電影、就是劇情離地失實,結果完全不似預期。他讚揚戲中有濃厚西藏本土意識、帶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充滿對垂死傳統的懷舊之情;更意料不及的是,電影中幾乎不見任何漢族身影。

此後,萬瑪才旦身兼導演與編劇,更成為國際電影節常客,憑藉「塔洛」(Tharlo,2015)、「撞死了一隻羊」(Jinpa,2018)與「氣球」(Balloon,2019)三度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作品屢獲國際獎項,其中「塔洛」贏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撞死了一隻羊」除了是由王家衛監製,更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奬。

從藏人角度寫的藏人故事

萬瑪才旦的成就,鼓舞眾多藏人追尋電影夢。在青海長大的藏人拉華加(Lhapal Gya)接受中國英文媒體 Sixth Tone 訪問時憶述,小時候只能在簡陋房子權充的影院內看電影,播放的都是香港動作片為主,但升讀高中時看到「靜靜的嘛呢石」使他大受啟發。後來立志投身影業的拉華加,在萬瑪才旦建議下先修讀西藏文學,再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如今拉華加已經成為後起的藏人導演代表。

從萬瑪才旦開始,陸續有藏人投身影壇,令富有本土意識的藏語電影湧現,形成國際矚目的「藏地電影新浪潮」(Tibetan New Wave)。有別於過去西藏題材作品,通常從西方導演角度出發,挪用傳統藏傳佛教的符號;藏地新浪潮則強調貼地,從藏人角度聚焦藏人日常,如描寫現代化如何衝擊農村藏人生活與傳統文化,甚至觸及與漢族生活方式的衝突。

正如萬瑪才旦受訪時強調,曾經看過漢族編導所寫的故事,對藏人生活細節充滿失實的描寫。如 1983 年陳佩斯主演的「出門掙錢的人」,描述藏族女兒在父母帳篷附近唱情歌。萬瑪才旦卻指證,這樣的情節在西藏根本不可想像,甚至還是禁忌,類似電影與現實的常見落差,激發他要用藏人的視角說故事。

  • 拉華加作品「旺扎的雨靴」預告片。

修讀電影出身的萬瑪才旦,要遲至 30 歲才發表首部電影作品,使他深切體會新人的困境,成名後對提攜新人不遺餘力。他曾在訪問中坦言:「當年輕人來找我,有熱情、有想法,我便會盡量幫助他們在行內扎根。」2018 年拉華加處女作「旺扎的雨靴」(Wangdraks Rain Boots),正是由萬瑪才旦擔任執行製片人,故事發生在青海偏遠村莊,劇情以男孩旺扎沒有雨靴,終日擔心天氣變化而展開,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時廣受好評。

除了拉華加,新浪潮新星還有阿崗.雅爾基(Agang Yargyi)、松太加(Sonthar Gyal)、德格才讓(Dukar Tserang)等。其中久美成列(Jigme Trinley)為萬瑪才旦兒子,同樣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甫出道便受到注目。2021 年處女作驚悚片「一個和四個」(One and Four)在東京國際電影節首映,去年亦曾經參展香港國際電影節,但最後因應片方要求,臨時取消放映安排。

萬瑪才旦離世前,自編自導新作「陌生人」才在 3 月底殺青,幸運的話,我們還是有機會欣賞到其遺作。即使遺作無法順利公映,關注其致力推動的藏地新浪潮,以及其提攜的新導演,也算是對萬瑪才旦的最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