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全球第二個實施最低工資的國家,去年最低工資水平更冠絕全球,領風氣之先。「經濟學人」指出,雖然澳洲的最低工資逐年上調,但失業不升反跌,或推翻最低工資不利就業的論斷。
經濟增長
|共8篇|
減緩生產是拯救地球良方,還是烏托邦異想?
自今年初,全球各地分別出現示威行動,促請政府正視氣候問題帶來的全球危機。環境污染從不是新事,但就解決方法而言,提倡減少工作與消費,國家減緩經濟發展的「去增長運動(Degrowth Movement)」,則是個新概念。
印尼大選:無論誰勝誰負,都離不開中國掌控?
印尼舉行總統大選,選戰的焦點卻遠在北京。反對派候選人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批評競逐連任的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親中」,盲目爭取中國投資,恐令國家負債累累。然而,英國廣播公司亞洲財經記者 Karishma Vaswani 分析,無論最終誰勝誰負,都得處理棘手的中印關係,甚至依靠北京的財力以維持經濟增長。
愈講環保的人,反而愈不環保?
社會上愈來愈多聲音說做這不環保,做那碳排放又高,身邊總有些「環保能人」,自認具備環保意識。可是,研究發現,愈講環保的人,卻很多時徒勞無功,甚至比一般人更不環保。這是甚麼一回事?
石 Sir:慘兮兮的英國經濟
英國政府不得不承認,過往幾年預計的生產力增長並無發生,儘管就業增加了,對經濟增長幫助亦不大。早前我自己才想了一下,到底英國的未來經濟動力主要是甚麼?我們知道美國有資訊科技,德國有工程機械,法國有名牌消費,中國有泡沫山寨,英國有甚麼呢?
經濟增長是否值得追求?
GDP 無視生活質素,發展惡果不會計算在內,但普遍經濟學界仍然執著於數字增長,愈高愈好。鄰近地區高舉「發展是硬道理」,已經釀成不少惡果,由環境污染到貧富懸殊,似乎人民福祉並不比統計數字重要。究竟經濟增長是不是一種迷信?
超前香港:津巴布韋的無現金經濟
在禮拜日,信徒奉獻,但不是把捐款投在收集盤上,而是一個個拿出銀行卡刷在讀卡機——捐獻完成。聽起來像在超級市場的交易,卻真實發生在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教堂裡。他們刷卡捐獻,主要並不是貪圖方便,而是在津巴布韋幾乎無現金可用。
經濟先於民主? 經濟學家:民主促進經濟
先有經濟基礎才有民主,還是民主促進經濟成長?對經濟學家古里耶夫(Sergei Guriev)來說,後者正確。因此,中國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