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時興自備水樽飲管,Organic 未夠,Vegan 及斷食才是飲食王道;「美之」成潮流聖地;社交媒體滿目行山與瑜珈照時,其實已述說追求「要多要快要豪」已經過時。追求簡單,重視細節,尊重地球的生活模式是現正流行的「去增長」(Degrowth)價值體現。甚麼是「去增長」?政府、社會、企業及個人又該如何應對?
極簡主義
|共13篇|
減緩生產是拯救地球良方,還是烏托邦異想?
自今年初,全球各地分別出現示威行動,促請政府正視氣候問題帶來的全球危機。環境污染從不是新事,但就解決方法而言,提倡減少工作與消費,國家減緩經濟發展的「去增長運動(Degrowth Movement)」,則是個新概念。
Moyashi:無印酒店 —— 售賣生活態度
關於 1 個月前開幕的酒店,本身有留意日本旅遊或者無印的讀者應該早已知道。無印沒有付錢給筆者,這篇不是鱔稿,所以也不會詳細介紹酒店設施。本文是嘗試回答一個問題:無印為甚麼要開酒店?
斷捨離之最:每天穿同一套衣服
劇集「絕代商驕」的主角「麥提爽」與漫畫人物「老夫子」的衣櫃中,全是同款替換衣物,這是他們對生活的堅持,但同時也成為他人眼中的笑點。近日,美國出現不理世俗目光的同路人,在討論區上張貼自己衣櫃的照片,畫面恰如麥提爽的衣櫃,只有幾件單品,可謂「斷捨離」的極致。網媒 Vox 就訪問了這位每天衣著一樣的人。
無印設計:愈簡單愈多元,極簡背後的複雜工藝
「我們以一種設計來因應多樣化的價值觀。不是按照各種細微的需求開發多種商品,而是採用廣泛涵蓋所有需求的設計。」愈簡單的食材,愈考驗廚師的本事,對無印良品會長金井政明來說,極簡商品也是如此。
賣愈少愈賺錢,無印良品的減法生財術
傳統的製造及零售業有個不變的鐵則:「增加貨品就能增加營業額」,例如瑞典家具霸主 IKEA,平均一年就要增加兩千多款新品,好刺激消費者持續購買。但對一手開創出極簡風格、強調「夠用就好」的無印良品來說,「少」才是賺錢王道。
南韓便利店冠軍商品:1,000 圜廉價咖啡
當城市規模擴大,普羅大眾的生活質素有所提升,亦自然會追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享受。不過,在物質生活愈見豐裕的南韓,國民喝咖啡的風氣近年則有所改變,逐漸捨棄了昔日風行全球的那種崇尚優閒生活的身份和品味。尤其在新生代的上班族世界,如今人們手裡不再捧著星巴克,卻愈來愈喜歡喝便利店的 1,000 圜咖啡。以消費彰顯品味的習慣,在今日大多年輕人身上已被捨割,取而代之是回歸追求一種經濟上的「極簡」心態,走向一種以低段規格所實踐的高端生活。
有些強國的窮,是窮在骨子裡
日本室內設計師加藤惠美子的一本小書「有氣質的簡單生活」,初以為是小資女的生活讀本,其後發現 167 頁的小書,卻是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淺出,一針見血的佳作。作者由日本生活文化小事,直達民族心理的核心,簡單講,她解答了為何在日本,我們特別快樂?也解釋某些國度的人,總是那麼令人沮喪……
無印良品:極少廣告卻殺出血路
港人都愛無印良品(MUJI),喜愛它的極簡主義,喜愛它的文青生活,也喜愛它的平凡產品——就連山寨品牌「名創優品」,也從抄襲無印良品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無印良品從沒有大賣廣告,卻能衝出日本,走進亞洲,甚及美國。究竟無印良品有何成功之道?
「亂」的力量:無序或勝有序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條,居所整潔企理,如此種種對混亂的「潔癖」,反映的是人對雜亂無章、隨機無序的恐懼。但是,「亂」的力量超乎所想,人們不但毋須害怕,更應擁抱。「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經濟記者 Tim Harford 在新書 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中,詳談混亂無序的力量,更提醒大眾:不應依賴電腦簡化生活。
斷捨離之最:衣櫃只剩 10 件衫
很多人都有種「劣根性」,即使衫褲買得再多,穿來穿去也是「嗰幾件」。與其花錢買了塞在衣櫃,或是厭了丟掉捐贈出去,要不要試試放手一搏,乾脆只留 10 件衫褲鞋襪,每日輪流搭著穿,省錢省時省位置之餘,兼挑戰一下自己的配襯技巧?
體驗至上的物質簡約主義
假設你有一筆錢要花,你會用來追新 iPhone,還是去京都或明洞兜一轉?有研究指 78% 的 Y 世代傾向買體驗多過物質,換句話說車樓時裝等家當不在重要,嘗鮮體驗才是王道。
綠色和平:100 件,都未夠?一起時尚覺醒!
香港人平均擁有近百件衣服,不過當中有 15 件衣服是從未或甚少穿著,每 6 件衣服就有 1 件打入「冷宮」,若以每件衣服 100 元計算,保守估計打入「冷宮」的衣服共值 39 億。雖然物質如此豐裕,但香港人每年仍會「血拼」10 次,花費近一萬港元,意味香港人並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