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A+A-
圖片來源:Nathan Lain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過去兩世紀,資本主義推動工業和技術革新,改善了人類生活。但個人短期利益優先也可能損害社會長遠福祉 —— 尤其當面對疫症大流行和氣候變化等挑戰時。2020 年一項調查顯示,全球 57% 的人認為現有資本主義弊大於利;經濟學家 Michael Jacobs 與 Mariana Mazzucato 在「重思資本主義」一書中談及它對貧富懸殊、不利創新和社會整體利益等影響;然而西方資本主義未必注定失敗,惟需尋求未來發展方向

利富不利貧?弊端陸續浮現的 21 世紀

美國 Common Foundation 總裁兼董事會主席 Matthew Wilburn King,最近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站撰文探討資本主義的走向。他談及 9 至 15 世紀西方的君主專制和教會統治制度,隨著人們爭取個人自由權益而走向衰敗,催生了著重個人取向的資本主義經濟。人們不再透過當奴工、納重稅和絕對服從來換取當權者提供各種資源。資本主義不但鼓勵個人與經濟自由,還支持以民主體制保障個人的政治自由。

1980 年代西方國家政府大多奉行「供給經濟學」與新自由主義,主張減低稅收和減少干預市場,令全球經濟迅速增長。但批評者質疑,自 80 年代起不少發達國家如美國,最貧窮人口的實際收入並沒有增長,超級富豪的收入卻每年增長約 6%研究顯示,貧富懸殊降低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經濟學家 Anne Case 和 Angus Deaton 爵士指出,資本主義摧毀了工人階級的生活,令美國過去 20 年因自殺、吸毒和酗酒死亡的人數急升。

21 世紀的金融危機,令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深受打擊,其後政府對大銀行的救助更激起民憤。紐約長島大學政治學教授 J. Patrice McSherry 認為,不少自由民主國家的公民正以更強硬手段對抗現行資本主義的弊端;2019 年智利因地鐵加價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就可追溯至 80 年代其威權政府奉行新自由主義,長期犧牲勞工權益釀成的不滿。2018 年法國的黃背心運動,亦是由生活成本上漲和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公所致。

在美國,經濟不平等讓杜林普主義贏得廣泛支持。全球律師事務所 Baker McKenzie 德國分部負責國際貿易業務、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 Anahita Thoms 表示,各國大多採取保護主義應對當前資本主義的不利因素,但長遠可能危及全球經濟,甚至破壞數十年的經濟進步;保持有利於投資的開放市場至關重要。

重新思考資本主義各種可能

各國政府於 21 世紀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全球貿易的長期利益,與全球化為低收入或高失業率社區造成的短期傷害之間取得平衡。近年許多相關建議皆有一共通點 —— 企業不單要追求利潤增長,還需符合更多元標準;例如「自覺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講求品牌需「合乎道義」;英格蘭銀行和梵蒂岡提倡「包容性資本主義」(Inclusive Capitalism)利用「資本主義向善」;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在不破壞社會和環境的同時保持經濟繁榮增長。

Jonathan Porritt 在「把世界當真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As If The World Matters)一書中提出「5 種資本」模式,將自然、人力、社會、製造和金融 5 種人類資本整合到現有的經濟模式,推動「B 公司運動」(B-Corporation Movement),企業透過合約,承諾其決策將考慮對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和環境的影響,已獲 Danone、Patagonia 和 Ben & Jerry’s 等公司響應。2019 年,包括沃爾瑪、蘋果、摩根大通和百事可樂等超過 180 家企業的行政總裁首次聲明,企業責任還包括投資於員工,為「5 種資本」作出貢獻。

30 多年前,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於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寫道,有充分證據表明社會與環境影響相關,需納入發展模式;如今看來,顯然還要在支撐資本主義的社會契約中加以考量,使其與基本的人類價值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