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不如先做好一個缽仔糕

A+A-
缽仔糕一黃一白,各有所好,蒸好後帶點點餘溫吃,感覺最妙。

最近在銅鑼灣的路上遇到一位賣缽仔糕的婆婆,本著支持小生意的精神,買來兩個缽仔糕吃,婆婆一臉尷尬說,今次出品不好,糕身太散,不如多送一個給你,希望過兩日做的會有所改善。

忽然覺得連一個婆婆都會每日檢討自己的出品,那些經常對著鏡頭、愛砌詞狡辯而總是死口不認錯的人,到底是否該被踢下台,由做缽仔糕開始,好好再學做人。

缽仔糕雖是我們的平民小吃,但要做得好一樣不易,要精心計算和經驗。整個工序首要是磨米漿,最好用舊米,水分較少,質感強,做出來的糕才夠煙韌,有濃郁米香。紅豆卻不能用舊貨,否則不夠腍,要大大粒,煮得軟,下得足。

如今要找一家仍自己磨米製漿的缽仔糕店,已經很難了。

磨米漿時,要控制水分,以免米漿太薄,令缽仔糕變削。跟著是煮糖,用熱水煮潮式黃糖粉或一般白砂糖,做成一黃一白兩種顏色。糖漿一定要煮得夠溶,糖粉化開了,才不會太稠或太薄。煮白糖漿時,還得加入椰漿,添上一陣椰香才好吃。至於最考工夫的是製漿,很多有要求的老師傅都搖頭嘆息,因為變數實在太多,天氣、濕度、水的溫度,只一點偏差便可鑄成大錯。製漿是要將糖漿、米漿和熱水混成一體,水不能太熱,不然糕會死實,太冷又會令糕失去彈性,一切要視乎經驗。

若熱水下得太多,漿太熟,紅豆即會全部沉底。熱水落得太少,漿太生,豆則全部浮出來,兩者都會令豆的分佈不平均,影響口感。漿水倒入已放紅豆的小缽內,便可大火蒸熟,但蒸前還要隔走表面泡沬和粉末,才可令缽仔糕入口細滑,這個小工夫不能忽視。

如果倒入的漿水太冷,紅豆甚至會浮出缽外。

出爐的缽仔糕放涼後,帶點點餘溫吃,感覺最妙。入口有淡淡米香,質感帶點彈性又軟滑,每口都咬到紅豆,粒粒分明。這是每個細緻工序,認真處理的成果。今日坊間不少缽仔糕都做得粗糙,很多都不自行磨米漿,純用粘米粉開水充數,做出來既沒香氣,若製漿水溫控制不佳,散散爛爛又糊口的,會吃得人生氣。

在西環德記潮州酒家門外有人賣缽仔糕,紅豆夠多,糕身亦做得細滑好吃。土瓜灣的信興隆更是以製缽仔糕聞名,已經歷兩代人,還是用米磨漿製糕,值得支持。我們知道今日在香港做缽仔糕只是蠅頭小利,但如果連這一件小食都做不好,誰會相信那些大白象工程能順利完成呢?

現在不少缽仔糕都在中央工場製作,每日新鮮做,再送去各家小店。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