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在香港吃鐵板燒的禮儀

A+A-
鐵板燒像一場演出,師傅與客人之間的互動尤其重要。

經過多年文化交流和磨合,大部分香港人都懂得吃日本菜的禮儀,到東京訂壽司店不敢遲到,去京都吃懷石料理沒大聲喧鬧。大家都遵守日本餐廳的規矩,明白顧客不一定是對,客人和餐飲從業者該要互相尊重。

反而在香港的日本餐廳,客人有時會比較放鬆,畢竟非在日本本土,大家都認為規矩不是金科玉律。吃壽司還好,食客會嚴陣以待,至於其他日本料理,有時卻會掉以輕心。我訪問了 I M Teppanyaki & Wine 總廚兼創辦人莫燦霖 Mok san,他說做鐵板燒,最怕人遲到。

「遲 15 分鐘,我們廚房還可接受,多過 15 分鐘,其實會影響食客體驗。」Mok san 視日本鐵板燒為一場廚藝表演,動作俐落,節奏明快。所選食材都適宜受高溫快熟,要確保鮮活,那些龍蝦、鮑魚往往會新鮮即劏,客人遲到,劏好的海鮮會出水變黑,的確會影響質素。

其實餐廳不少規矩之訂立,是方便廚師做出好成品,讓客人吃得好,而不是故意刁難。鐵板燒雖沒明文規定,但 Mok san 說兩位食客點同一個餐,會比較易控制,師傅可專心製作,調節火喉。人客先吃前菜鮑魚,接著甘鯛和龍蝦,嘗點蔬菜後,再來厚切和牛,最後來碗炒飯和醃菜。大家的食物上桌時間一致,一塊肉眼牛扒又可平均分成兩份,彼此都可吃到肉眼心、肉眼蓋等不同位置的肉質和口感,享受自然比較高。若是 9 位客人上來,各點不同套餐,再要加加減減餐牌上的菜式,師傅要即場調節控制火喉,位位上桌時間不一,確是容易失手,結果是食客失了吃的樂趣。

至於其他細節,基本的待人接物,是否對師傅有所尊重,會否財大氣粗不講禮貌,這關乎個人修養,這裡不詳述了。我反而好奇,一個鐵板燒師傅要站在客人面前長時間燒煮,不能有冷場,要跟客人聊天,哪裡來的話題?入行 40 多年的 Mok san 說,廚師絕對需要不斷進修,開闊嗜好。

招牌菜「甘鯛佐海膽忌廉醬」,結合了蒸與炸兩種技巧,做出來魚肉嫩滑。

過去他看報紙不放過任何一個字,由頭讀到尾,在香格里拉的灘萬工作時,招呼過不少城中名人,自己會想,「人家專業,我做廚師其實可唔可以都專業呢?」他由醫學、股票、天文、新聞開始一一研究,閒時去健身、划船、行山、跑步,近年還愛上航拍和拍攝短片,過程中不斷進修,或者說是不斷挑戰自己。這樣一來,跟客人有源源不絕的話題,二來對他做鐵板燒亦有幫助,可不斷改善細節。

「我經常到外面吃飯,研究一道菜的美感。鐵板燒重視觀賞性,視覺很重要。我甚少在客人面前炒蟹,炒出來三尖八角並不好看。」他研究煮甘鯛,放薄油,魚鱗面在鑊煎炸,魚肉面不沾油,做到蒸的效果,魚肉嫩,魚鱗面炸過後直立酥脆,配海膽忌廉汁,細碎花瓣,無論外觀和味道都高分。

他亦與時並進,知道當今客人愛打卡,煮龍蝦不像以往鐵板燒般把蝦肉切得細碎,反而原件龍蝦煎好,配綠色意大利麵和濃郁蝦汁,美侖美奐,方便大家拍照。Mok san 說鐵板燒本來多變,日本人視吃鐵板燒為西餐,各種現代烹調技術都可應用其中。香港廚師一向靈活多想法,將各式奇想變成好菜式,香港的鐵板燒世界,應該可以更多姿多采。

Mok san 多年來沒有停步,不斷研究新菜式,近期積極嘗試做煙燻牛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