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的力量:無序或勝有序

A+A-
日本無賴派作家坂口安吾的居所,一片混亂,慘不忍睹,卻是創意的溫床。 圖片來源:wikimedia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條,居所整潔企理,如此種種對混亂的「潔癖」,反映的是人對雜亂無章、隨機無序的恐懼。但是,「亂」的力量超乎所想,人們不但毋須害怕,更應擁抱。「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經濟記者 Tim Harford 在新書 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中,詳談混亂無序的力量,更提醒大眾:不應依賴電腦簡化生活。

Tim Harford 新書 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圖片來源:amazon
Tim Harford 新書 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圖片來源:amazon

紊亂分心非壞事

近日有新聞報道,工作環境或房間混亂的人,IQ 更高,雖然 Tim Harford 在書中亦有指,檯面整齊會削弱員工生產力,但他真正在意的,實是「知性混亂」(Intellectual mess)的力量。

所謂「知性混亂」,就像人在一心多用,處理多項工作、計劃的情況。Tim Harford 一書聲稱,這情況有助人孕育獨特見解,在腦內建立知識網絡。就如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紀錄保持者」、匈牙利數學家 Paul Erdos,他同時間會與多方合作,不顧現有工作,不斷展開新計劃。如此率性的混亂工作生活,少不免會為他者帶來麻煩——若 Paul Erdos 半夜肚餓,則會打鑼打鼓,叫醒屋主,給他食物——但也令他能在 60 年間,以平均 6 星期 1 份的速度,獨自或與人合作寫出 1,525 篇論文。

書中引用多項研究,證明紊亂分心不全是壞事,反會激發創意。學者指出,當人手上同時有多份計劃,新舊項目就會組成一個互相影響的網絡。在這網絡上,各項目會交叉滋養,在一方學到知識,會解開另一方的難題,互相啟發,相輔相成;當一方發展不順,人又可以逃逸到另一方。就像農夫的「輪作法」(crop rotation)一樣,土地不宜永遠種同一種作物,輪流種植不同作物,有助保持泥土肥沃,增加生產。

過份追求簡潔釀成禍害

人類世界原是混亂無序。
人類世界原是混亂無序。

Tim Harford 強調,面對現實的複雜無序,人們應抵抗將事情簡化的本性;每每將事情簡化,只會適得其反。如果從政者天真以為,用簡單手段就可處理到複雜的結構問題,終會在不經意間釀成惡果。

就如英國近年新推出的醫療政策,政府以為訂立了預約醫生的最長時間(waiting-time targets)後,就可讓癌症病人盡快得到治療。然而,這政策實加重醫療系統負荷,為了減輕負擔,醫生將預約程序變得困難。在北愛爾蘭,政府訂下的目標時間完全未能達到。另外,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也是因人們只著眼於小問題,無視現況,遂釀成大災難。08 年前,銀行監管機構認為,建立了複雜的資本要求規範(Capital requirements),就能讓銀行抵受市場震盪。然而,這些規範卻使監管機構產生幻覺,墮入虛假的安逸,龐大的危機日積月累,無法解決,結果全球受難。

上述事件反映的,是人類對「整齊」(neatness)的執著,妄想自己可掌握所有,建立可控制的秩序。Tim Harford 警告,因這執念而出現的「自動化」趨勢(Automation),長遠會損害人類發展。2012 年,一群日本學生到訪澳洲,盲跟 GPS 導航駕駛,導航叫他們駛進海裡,他們也不加判斷,結果連人帶車掉進太平洋中。雖然最後學生並無大礙,只是毀掉車輛,但這亦提醒人們:當生活依賴機械,一切「簡單」,避過複雜,人們就連判斷力都會喪失。

依照 Tim Harford 的說法,有條不紊、依賴簡化秩序的生活,看似美好,實際上不只短視,更是危險。縱使繁瑣、不規劃的混亂狀態十分煩擾,但人們應認識「亂」的力量,畢竟人生充滿變數,混亂中藏著激發潛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