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愈少愈賺錢,無印良品的減法生財術

A+A-

傳統的製造及零售業有個不變的鐵則:「增加貨品就能增加營業額」,例如瑞典家具霸主 IKEA,平均一年就要增加兩千多款新品,好刺激消費者持續購買。但對一手開創出極簡風格、強調「夠用就好」的無印良品來說,「少」才是賺錢王道。

在無印的店裡,服裝顏色不脫藍、白、黑、灰,款式不外乎條紋與格紋,與 Uniqlio 上百種不同款式與顏色的衣服、廣播促銷的情景成鮮明對比。明明只要多一個顏色就能擴大營業額,無印卻反其道而行。

服飾種類佔無印營業額比重將近四成,算是主力產品,但他們卻不做一般服飾業的多種顏色,寧願把資源放在吸引重視素材與穿著舒服的族群。並且,不像 Uniqlo 大手筆找合作、代言與猛砸廣告資源,無印每年宣傳費佔營業額僅 2% 左右,低於對手的 4.3%。

這個減法哲學,來自一個慘痛經驗。2001 年,無印因為股票上市,為了追求營業額與資本市場認同,開始大舉擴張,結果卻面臨 Uniqlo、Daiso、宜得利等更便宜、規模更大的低價品牌互相競爭,純利狂跌 90%,整個年度幾乎沒有賺錢,市值更蒸發掉八成,公司瀕臨經營危機。

當時的無印會長松井忠三,為了證明改革決心,一把火燒掉所有庫存,氣魄之大震驚業界,就是在那個時候,無印確定了新的經營理念:寧可少,聚焦獲利,也不要盲目擴張。

2008 年,金井政明接任無印會長。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任無印會長金井政明,完全延續松井的理念。自 2008 年擔任社長後,大刀闊斧,一口氣刪除了將近三成的商品,引發公司內部強烈反對。畢竟,刪除商品項目,等於刪除各部門的營收來源,沒有人希望自己帶領的部門業績大跌。

例如,袋類是無印賣得很好的產品,不同的部門都會設計開發,但站在總部的立場,為了兼顧生產效率與品牌理念,就必須有人做出犧牲。

這個過程雖然如刮骨削肉般痛苦,但也逼迫無印各部門要改進僅有的貨品,無印每年都會從 5 萬個顧客意見中,不斷修改商品,為的是更精準地命中顧客需要,讓顧客走進店裡就一定會掏出銀包消費。

貨品項目少,店鋪就可以集中販售主力商品,過去為了擴張開發出二十件產品,但貨架上只能擺十件,多出的就只能放在倉庫裡成庫存,或是為了銷售用低價犧牲獲利,減少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

並且,選擇變少,單品銷售量提高,對供應商議價能力變高,無印的獲利就會增加。每減一個商品,另一個商品得益就會增加兩成。目前無印的主力商品約佔全部項目的 27%,佔營業額比重卻已提升至 54%。

如此一來,無印的商品數愈減、營收愈高,獲利也愈好,6 年間成長近 1.4 倍,2013 年度純利甚至創下歷史新高。2016 年則因為海外擴展成效不如預期,海外市場放緩,整體營業額有降低趨勢。但若單看日本市場,則維持 3 年來每年皆有 8% 增長的佳績。

聚焦或是擴張?無印的經驗已經給了製造及零售商一個很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