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被指為淪為「伊斯蘭化」的重災區。但牛津市政府最近提出一項動議,要求將所有「恐伊斯蘭的情緒和思想」予以刑事化。
學術研究
|共17篇|
不滿學術期刊濫收費用,加州大學帶頭停訂
旗下擁有 2,500 份學術期刊的著名出版商 Elsevier,過去一直奉行雙向收費制度,早已惡名昭彰。加洲大學和 Elsevier 展開了長達數個月的議價談判,校方期望只需要單向付費,至少能減少出版或訂閱費用的其中一筆。惟最終談判破裂,加洲大學毅然放棄訂閱 Elsevier 每年價值 1,000 萬美元的學術期刊。
逆風中的日本文化研究推手:梅原猛
日本學者梅原猛在 1 月 12 日過身,享年 93 歲。要數他一生的貢獻,除了著書立論外,不能不提的就是創立位於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當時準備事務室成員之一的園田英弘說:「除了梅原猛,沒有人可以在如此的逆風中擔任創設的負責人。」
2018 七大錯誤科學資訊
2018 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來臨之前,最好先糾正偽科學,掃除道聽塗說的觀念。Vox 則歸納和踢爆了過去一年,在心理學、流行文化和政治議題中各種錯誤的主流思想。
知識的腐敗:改編「我的奮鬥」也成論文?
這個專門撰寫惡搞論文的三人組自稱「左傾自由主義者」,他們不滿學術界充斥著「牢騷研究(grievance studies)」正在侵蝕科學;並認為美國知識界的某些領域已經腐化,但凡有人質疑那些專門研究身份、特權、壓迫的「學術」,就被貶斥為「偏見」。
【學術論爭】4200 年前全球大旱災,改寫我們身處的地質年代?
從今個夏季起,全人類在不知不覺間落入新時代。你應該聽過侏羅紀,亦可能聽過寒武紀,最近國際地層委員會重新劃分地質年代,則把我們身處的時代命名為「梅加拉亞期(Meghalayan)」,以 4,200 年前全球大旱災,導致多個古文明崩壞為起點。但決議未能一錘定音,學界正反陣營劍拔弩張,由氣候變化牽扯到古文明歷史課題,牽連到地質學、考古學、埃及學等專業,令整場筆戰極富戲劇性。
開學了,俄頂尖學府最缺的卻是學生
在垂直權力結構的國度,一間大學究竟可否保持真正的學術自由?
為甚麼需要 Emoji 的學術研究?
研究語言早有語言學,光是研究文字,也有文字學,不過,在日常通訊中除了語言文字,Emoji 發展至今也有近 20 年時間,用處、款式愈來愈多,是以有研究人員覺得,是時候對繁多而意思多重的圖像表達作出研究了。
征服海洋的無人駕駛艇
今時今日,我們不會對無人駕駛飛機陌生,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成熟亦指日可待,不過海陸空之中,我們很少聽到無人駕駛船隻。事實上,依靠人工智能操作的無人駕駛艇,造價遠低於傳統研究船,現在已經應用於科學研究,不僅為海洋生物學研究帶來突破,更有望革新天氣及颱風預測方式。
諾獎得主:畸形學術界阻礙研究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退休教授傑弗理‧霍爾(Jeffrey Hall)等三人。他們研究出周期基因如何控制生理規律,以了解生理時鐘的運作。能得出如此成果的人才,理應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為科學出一分力,然而約 10 年前,他卻因以研究經費以及學院制度崩壞問題,而提早退休。
德國科研成就,默克爾之功?
德國於 9 月 24 日即將舉行大選,由現總理基民盟的默克爾,對決曾任歐盟議會會長的社民黨舒爾茨,民調顯示默克爾穩操勝券。默克爾成功俘虜的,還有德國科學家 ——「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社論稱許默克爾「值得連任德國總理」,基於她任內讓德國科研穩定進步。歐洲科學政策記者 Alison Abbott 就於刊內社評,闡述當代德國的政策,如何把德國聞名天下的科研傳統,發揚光大。
「殺恐龍」無用?極偏門的超專家正崛起
在台灣的上千所大學院校中,有幾科偏門的系所被稱之為「殺恐龍」系,意思是:有個人找不到工作,看到有學校開課教授殺恐龍的技巧,想去學習一技之長,花了幾年的時間鑽研,學成之後卻發現根本沒有恐龍可以殺,只好轉行殺豬殺牛,或回學校繼續教授如何殺恐龍。換句話說,除非你是「侏羅紀公園」的動作指導,否則這就是一門學了也一輩子用不上的學系。
研究人類行為,需要多少監管?
社會科學實驗很多時招募一班志願者,給他們一些獎勵,讓他們願意幫忙填寫問卷、玩遊戲、看圖片影片,再按研究員指示回答問題。這一系列的社會科學實驗在美國其實有受政府監管,實驗方案需符合規定。
「同行審查」造假 中國論文被撤回數居冠
科學期刊及論文接連爆出造假醜聞,令科學研究信譽成疑。上月底科學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 107 篇集體造假的中國論文,也引起對中國學者信用的關注。專門報道論文被撤情況的「Retraction Watch」翻查舊帳,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發現中國論文因同行審查環節造假被撤數居冠全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山寨學術期刊造假術
在資訊流通無遠弗屆的時代,任何識字會上網的人只要找到平台都可能天馬行空寫出影響深遠的假新聞。如今假資訊更不限於時事新聞,更有在山寨期刊中冒起的苗頭。最近老牌學術期刊「自然」就刊登一篇論文,講述一群科學家偽造身份放蛇,向各家期刊自薦做編輯,測試它們的可信度和 fact check 能力。
女性不科學:科學界的性別差異
本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將陸續公布,諾獎桂冠之中,女性一直相對匱乏,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物學範疇。男女在學術界存在差異非新鮮事,日前便再有研究發現,女性博士後研究員在地球科學學科比男性較少取得高評價推薦信。雖然該研究未能反映這是性別歧視所致,或是申請者的能力差異造成,卻不免令人再度關注學術界的性別差異,女性如何比男性「差」呢?
那麼多怪研究,到底可信嗎?
學界早有聲音指出,科研質素參差,而日前科學期刊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就有研究指出,科學研究在多年來沒有趨向更精確,成因是「壞科學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 of bad science),即以論文數量度量學術成就的制度,令壞科學研究充斥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