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0 月,我加入了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但一直欠缺一個明確的研究方向。起初,我的研究計劃書是針對創意產業中無償勞動的現象,後來又想跟隨當年平台經濟的風潮,要研究中國大陸的平台勞工。多番輾轉,我的研究計劃被指導教授 Brendan Burchell 評為欠原創性又缺乏理論方向,極有可能通過不了第一年的博士生資格考核。
正當一籌莫展之際,2019 年 6 月,我和時任香港大學助理教授謝浩麟博士到訪杭州,首次親眼目睹中國大陸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盛況。期間我們和個別從業員在餐前飯後交流了他們在行業中面對的機遇和困境,令我萌生了一個要深入研究互聯網產業的想法。
- 阿里巴巴園區景色。
當時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產業正值強勢,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急速發展,不但改變了杭州的城市面貌,更吸引了數以萬計高學歷的年青人由全國各地湧到長三角發展,尋求打工致富機會;同一時間,互聯網公司的激烈競爭,令從業員的工作環境變得愈來愈嚴苛。就在 2019 年 3 月,國內互聯網爆發了所謂「反九九六」行動,以抗議超長的工作時數(九九六即朝九晚九、每週工作六天)。我認為這個行動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去揭開貌似一片繁盛背後,中國大陸互聯網產業的真實情況,就決定以此為題,成為了博士論文研究題目,並在同年 10 月獲學系通過。
每當講起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產業,往往會提到國內極為龐大的互聯網人口,以及相應的消費潛力。由於互聯網以虛擬的電子世界為媒介,用家難以聯想到他們所用的平台是由何人、如何生產的。正如英國社會學家 Tim Strangleman(2005)所指,工作社會學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了解生產是如何發生的*。因為生產行為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社會現象,當中涉及了勞資雙方、社會經濟與個人等角力。
過去不少學者嘗試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去研究中國大陸的勞工議題,例如潘毅教授以馬克思視覺去審視工廠勞工的剝削情況、陳峰教授以抗爭政治去解釋當代中國勞工議題等等,這些文獻都在筆者的研究路上有莫大啟發。但文獻所針對的,大多是出身寒微的、低學歷低技術的農民工;而我的學術貢獻,亦是研究想要呈現的,是在中國大陸勞動市場的另一端,有著高學歷高技術的資訊科技從業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