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倡導者警告:學術欺詐仍難以杜絕

A+A-
圖片來源: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月前,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兼神經科學家 Marc Tessier-Lavigne 和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Francesca Gino,分別被查出曾使用經篡改的數據來發表論文。開放科學中心合辦人 Brian Nosek 於 10 年前開始提倡共享及公開審查學術研究數據,惟至今學術詐騙依然普遍

理論上要評審,實際上講個信字

Nosek 的主張催生了一門「數據偵查」相關產業。例如一個名為「撤回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網站,專門追蹤被學術刊物撤回的論文,合辦人 Ivan Oransky 表示他們每年追蹤 5,000 宗撤回案,相比 2002 年不到 120 宗,數量顯著增加。

理論上,學術期刊會要求作者於發佈論文前,先交由其他專家評審;但實際上,許多研究發表都是基於信任,即使編輯及後有所疑慮,往往仍不願撤回論文。

要預防科學數據被操控,其中一種做法是要求學者在展開研究前,公開作「預先註冊」,以防止「p 值操縱」(p-hacking)—— 即在獲得數據後,找出其生成模式,藉此篡改或篩選所收集的數據,操控統計結果。

此外,學術期刊可要求學者公開基礎數據。圖像專家 Elisabeth Bik 正是因此而獲得 Tessier-Lavigne 等人在論文中使用的照片,發現當中的細胞和 DNA 影像曾被加工處理。而 PubPeer 這類博客平台,則讓研究人員以匿名提出質疑;其中正是 DataColada 審查了 Gino 合著的論文,發現當中數據出現異常。

雖然今次 DataColada 成功迫使哈佛大學要求撤回 Gino 的期刊文章,但校方仍拒絕透露調查詳情。而史丹福大學早在多年前已收到 Bik 等專家警告,至去年底因有學生向媒體表示對 Tessier-Lavigne 的論文有疑慮,校方才透過外部專家作獨立調查,且只審查了其 12 篇論文。

「只要以發表論文為中心的學術文化依然存在……」

Marc Tessier-Lavigne 因論文造假問題,已辭去史丹福大學校長一職;攝於 2012 年。 圖片來源:Cindy Ord/Getty Images for World Science Festival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副教授 Ellen Evers,則建議參考荷蘭一些大學的做法。提堡大學、格羅寧根大學和阿姆斯特丹大學於 2012 年就社會心理學家 Diederik Stapel 的整個研究生涯展開聯合調查,並公開有關報告,使其至少 58 篇失實論文被撤回。

Oransky 指出,大學排名往往取決於學者在知名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只要以發表論文為中心的學術文化依然存在,學術界操縱研究的情況就會繼續發生。Nosek 強調,不同學科對遵守「開放科學」原則的態度並不一致,例如科學和醫學等領域,受資助者或外部監管的壓力比商科大,共享數據的做法亦更普遍。

Nosek 主張以獎勵計劃改變學術期刊的出版模式,從而鼓勵學者預先公開註冊實驗,也讓編輯有動力發表有趣的研究。他認為,不論學者的研究成功與否,在科學上都有其信息價值,重要的是問題本身。現時「自然」等學術期刊已加入該計劃,但要防止學術欺詐,路途依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