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交易所 JPEX 被證監會點名在香港無牌經營,風波持續,事後有苦主坦言對虛擬資產缺乏認知,平日透過網紅和社交平台宣傳接觸這類資訊。近年「金融網紅」(Finfluencer)現象在全球興起,他們分享有關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建議,觀眾主要是 Z 世代年輕人,到底這是獲取金融知識的捷徑,還是一個危險訊號?
網紅
|共14篇|
世界對新聞正失去興趣,年輕一代更信任 TikTok 和名人
一項全球研究顯示,過去 6 年間,對新聞有濃厚興趣的人數下降 4 分之 1。報告作者表示受眾想「減少接收令人沮喪的新聞,並希望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持續選擇避開烏克蘭戰爭及生活成本危機等重要報道」。而年輕一代轉向從 TikTok 等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消息通常是來自有名用戶發佈的內容。
說好土庫曼故事:網紅受壓宣傳祖國之美
中亞國家土庫曼長期採取高壓管治,監控甚至阻擋國民使用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最近有報道指,當局對互聯網的限制「更上一層樓」,傳召多個地區的網紅及博客寫手,「呼籲」他們以其影響力幫忙說好土庫曼故事,宣傳政府致力推動的那套「祖國幸福繁榮」美好描述。若然敬酒不喝,面前放的則會是一大杯罰酒。
【新詞】#deinfluencing:反消費,真促銷?
今年起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出現「反影響力」(de-influencing)趨勢,漸多用戶在平台告訴追蹤者别買甚麼「熱賣款」,指斥它們物非所值,在抖音的瀏覽量甚至超過 1.44 億次。但質疑炒作的背後,會否只是另一種炒作?
敍利亞旅遊 vlog,等同獨裁國宣傳片?
敍利亞內戰塗炭生靈,英美等國警告國民,如非必要勿往當地。但「衛報」近日報道,相繼有旅行達人發佈遊記影片(vlog),向觀眾介紹「媒體不會告訴你」的敍國面貌,展示到此一遊有多獨特而安全。有學者及維權人士質疑,這些網紅淪為血腥政權的打手,替當局招攬投資者及外國客,等同助紂為虐。
60 歲想做 Influencer?泰國培訓計劃幫到你
當長者使用社交媒體再非新奇事,愈來愈多銀髮 Influencer 出現也是意料中事。不過因技術所限,長者要製作網上內容並非易事,有見及此,泰國政府推出計劃教授老年人網上技能,由大學生負責指導,藉此培養 60 歲以上的網絡紅人。
Moyashi:網絡世界的床邊故事
縱觀歷史,「老高」這些半真半假的怪論永遠都存在,不過網絡讓大家變得更容易接觸;喜歡甚或輕信這些怪奇事物的人們一直都存在,不過網絡讓這些人更容易被看見。大眾必然是膚淺的,不過膚淺的大眾聯合起來,讓人更容易地看見。
救世軍:培訓退休人士做網紅
在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絡紅人(網紅)」的年代,一群退而不休的年輕長者也不輸蝕,他們正認真學習拍片,期望投身「知識型網紅」行列,向人分享累積多年的豐富經驗和知識。
成名要趁早?YouTuber 夏令營冒起
舊式夏令營主題多是有關訓練體能、專注力或培養興趣,但時代進步,現在兒童追求的是「成名要趁早」,美加地區近年就興起 YouTuber 夏令營。
沉迷社交媒體,00 後女生比男生更易抑鬱
近日研究表示,00 後女生出現抑鬱和情緒問題的機率高於同齡男生,這與她們每天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驚人時間有密切關係。
真作假時假亦真 —— 立於維度之間的 3D KOL
老實說,KOL 還有虛擬不虛擬之分嗎?答案是還真有。她們是 Instagram KOL 中新興的一群,和其他人一樣會分享九頭身零毛孔的加工美照、化妝或美甲潮流心得、打卡美術館或海灘,間中為社會議題發聲,獲品牌邀約合作,名利雙收…… 與眾不同的是,她們在相片中展現的自己,不論是美麗的臉孔、零瑕疵肌膚還是修長的身材,皆是電腦軟件生成 —— 她們是虛擬 KOL。
Gloria Chung:網紅與免費午餐
早前在網上最鬧哄哄的新聞,莫過於酒店東主拒絕博客要求入住,而鬧出的一連串對罵,有人覺得酒店東主為業界出了一口氣,又有人覺得博客根本沒有問題。雙方也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比較站在網紅那一方。
【不再網紅】由 KOL 迎合市場起,KOL 就開始過時了
「KOL / 網紅」這個本應凡事平心而論、以事論事的「行業」,剛崛起時,也有過一段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光日子。直到有 KOL 接廣告接到寧濫勿缺,不論所言所行一概「睇錢份上」,始露出馬腳,受眾看穿其商業本質,根本不是所謂「純分享」。於是當「如何活用 KOL 的力量」才剛成為行銷新課題時,研究已經發現 KOL 的號召力正逐漸退潮。
meme 股票市場:炒賣網絡紅與黑
meme 這一無處不在、難以解釋的網絡文化,它可以是一個滑稽的動圖、恰巧捕捉到別人尷尬一刻的相片、一段「不明覺厲」的文字、一個搞怪的漫畫、甚至是一個引人共鳴的 hashtag。它們來得洶湧,猝不及防的篤中你笑穴,然後悄悄淡出。Reddit 有網友發起 meme 股票市場,用「股價」追蹤每個 meme 帶來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