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追捧的「金融網紅」信得過嗎?

A+A-
「金融網紅」Steve Chen 月薪近 3 萬美元。 圖片來源:Maggie Shannon/ Getty Images

加密貨幣交易所 JPEX 被證監會點名在香港無牌經營,風波持續,事後有苦主坦言對虛擬資產缺乏認知,平日透過網紅和社交平台宣傳接觸這類資訊。近年「金融網紅」(Finfluencer)現象在全球興起,他們分享有關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建議,觀眾主要是 Z 世代年輕人,到底這是獲取金融知識的捷徑,還是一個危險訊號?

當 Yasmin Purnell 開始寫網誌時,她原本打算分享自己做「數碼游牧民族」的經歷,但發現讀者對她個人理財的文章更感興趣,於是重新包裝自己的網站 The Wallet Moth,專門分享金融和節儉生活建議。「我轉向寫個人理財,讀者人數雖然不多,但不斷增加,他們對於我在 20 多歲時如何避免債務、如何為自由工作制定財務預算、從事哪些副業更感興趣。」

過去幾年,「金融網紅」的受歡迎程度爆炸式增長,追隨者數量可達數百萬。有報告稱,「金融網紅」在社交媒體賺取的報酬高達 6 位數以上,且影響力不斷壯大,愈來愈多年輕觀眾依循網紅建議進行投資。

營銷公司 Vericast 調查顯示,34% 的 Z 世代從 TikTok 獲得財務建議,相比之下,向財務顧問尋求建議的比例只得 24%。就如分享投資知識的網紅 Steve Chen 和曾任財務顧問的網紅 Humphrey Yang,前者由教師轉行教人投資理財;後者在 TikTok 擁有超過 300 萬追隨者,主要講述個人理財建議,他最受歡迎的影片講述建立退休帳戶、股票價格機制,以及親自用 iPhone 展示「賣空」(short selling)的概念。

美國紐約大學兼職商科教授 Radhika Duggal 認為,由於學校缺乏金融教育,Z 世代被迫自行學習金融知識,Yang 發佈的投資影片易於理解,便能吸引年輕觀眾。金融服務公司 NerdWallet UK 的金融專家 Connor Campbell 則表示,成功的「金融網紅」給觀眾提供一個簡單切入點,傾向製作吸引年輕一代的內容,使用與流行文化相關的術語和例子來拍片,並會簡化金融術語,這類內容有助培養年輕人的理財習慣。

但有專家警告,一些網紅提供的建議可能有錯,一來因為他們缺乏金融知識,二來是為了引導觀眾進行投資,藉此增加個人利益。去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針對償還債務的網上推銷發出警告,稱參與這些宣傳的網紅在吸引「負債客戶」跟隨「誤導性」的財務建議。

各國開始關注這些問題,美國名媛 Kim Kardashian 因在 Instagram 違規宣傳加密幣,遭到美國證監會(SEC)指控未有披露收取宣傳費,最終達成和解;在英國,FCA 近來著手打擊「金融網紅」,指他們的建議可能具誤導成分,而且他們往往「對自己所宣傳的內容所知甚少」。由 10 月 8 日起,FCA 將禁止鼓勵投資虛擬貨幣的活動,例如邀請朋友購買虛擬貨幣可獲獎金等,並要求企業在廣告中明確列出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