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deinfluencing:反消費,真促銷?

A+A-
抖音湧現大量「反影響力」短片,用戶 Alyssa Kromelis(左)形容此與經濟衰退有關,指「有錢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不斷展示其漂亮的新鞋、手袋、護髮產品,讓普通觀眾自覺落後潮流」;圖為抖音截圖。

網絡紅人運用影響力,宣傳自己「大力推薦」的「心水」商品,估計光在美國,這門營銷生意去年已達 160 億美元。但今年起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出現「反影響力」(de-influencing)趨勢,漸多用戶在平台告訴追蹤者别買甚麼「熱賣款」,指斥它們物非所值,在抖音的瀏覽量甚至超過 1.44 億次。但質疑炒作的背後,會否只是另一種炒作?

根據美聯社及網媒 Insider,目前不清楚現象從何而起,但「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妝網紅 Maddie Wells 是其中一個最先使用「反影響力」一詞的人。曾任職連鎖化妝品店 Sephora 的她,從 2020 年開始在抖音談論顧客最常退貨的商品,建議支持者不要購買。直至最近數週,類似的「勸退」影片明顯暴增,其中一條狠批 Mario Badescu 面霜「可怕」(monstrosity)、Olaplex 洗髮水和護髮素害人掉髮的影片,觀看人次達到 180 萬

23 歲的 Estefany Teran 表示,當嫂嫂抱怨買不到早前抖音流行的 Stanley 保溫杯,「我心想『去 TJ Maxx 買别的不就行了嗎』」,此事促使她發佈「反影響力」影片。消費教練 Paige Pritchard 直言,喜見人們終於有類似討論。因她當年大學畢業後已學債累累,但仍常聽從 YouTube 的網紅推薦而買東買西,結果首年所賺的 6 萬美元(約 47 萬港元),全花在服裝、美容和美髮產品上。

Paige Pritchard 曾受網紅影響而揮霍無道,後來改變心態並當起消費教練,給予理財建議。 圖片來源:Apple Podcasts

英國雅息士大學市場學講師 Abhisek Kuanr 則認為,網紅們可藉「反影響力」風潮,令自己看來真誠可信,從中建立信譽。他與其他學者進行的研究表明,Z 世代消費者通常忽視自認為企業操控的促銷運動。美妝網紅 Charlotte Palermino 亦批評:「說一種產品適合所有人,就跟說一種產品是最差,同樣『令人震怒』。待我看到平衡得宜,才會相信我們真是在『反影響力』。」

有些「反影響力」影片更自帶廣告成分,抨擊特定商品後再「推介」代替品,往往令追隨者買多而非買少,拍片者甚至從中牟利。譬如網紅 Alyssa Stephanie 和 Valeria Fride 片中反建議的貨品,部分列在名下的 Amazon Storefront 頁面,讓她們可從透過會員連結進行的消費賺取佣金。前者解釋此舉只為方便搜尋,後者則在圖片說明提醒觀眾毋須全買,又自稱並沒有也無意藉此賺錢。

長遠來看,「反影響力」卻可能令網紅自毁前程。廣告公司 Zerotrillion 創辦人 Alex Paquin 表示,品牌現在或更慎重「審查」合作對象。「它們需要考慮,『一旦其追隨者不受落,這位網紅反過來批評我們的傾向』。」他提醒:「很多網紅急於跟隨這股風潮,以贏回觀眾對其真實性的信任。但他們需要警惕,別以品牌的長期合作夥伴,換取短期知名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