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共77篇|

痛與沉默之間:植物有感覺嗎?

植物是否真的不會覺得痛?這可能關乎肉食和素食主義者的主觀感受,但科學家們最近證實,植物不單跟其他生物一樣有感覺,而且對於被任何東西觸碰都非常敏感。痛與不痛,難以從植物身上觀察得到,不過,專家發現,植物確實會從它們的生長速度反映它們的感受,並非完全看不見的沉默。假以時日,人類過去對於動物和植物的物種分類,可能不再跟事實相符,需要重新調整。

微縮宇宙:日本苔蘚掀風潮 

苔蘚,一種在日本山林間和日式庭園內常見的植物,近年愈來愈受日本人歡迎。有人形容苔蘚有治癒能力,有人認為苔蘚有無限商機,有人則見微知著,在苔蘚身上看到無垠宇宙的縮影。經營苔蘚專賣店的清村汪一便揚言:「我愛苔蘚更甚於女人,即使再沒有人欣賞苔蘚,我仍然會與苔蘚共存。」

與美洲探險家無關,番薯靠自己「殖民」世界?

自從哥倫布於 1492 年登陸美洲,其探險隊開始把番薯帶入歐洲,往後番薯亦從歐洲向外廣泛流傳。然而 18 世紀時,英國探險家庫克,於距離美洲超過 4,000 英里、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群島上發現番薯。番薯的廣泛散佈使科學家大惑不解。雖說番薯早從哥倫布手上流傳,但在歐洲人到達這些偏遠的島嶼前,是誰把它帶到當地?剛發表於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的研究,透過分析番薯的基因,得出一項引起爭議的結論 —— 一切與人無尤。早在人類以前,番薯已靠著自己「走遍」全球。

農業革命的綠葉學者

今天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化自動化增加農產以滿足全球不斷膨脹的糧食需求。其實,在此之前,科學家經歷過漫長的接力長跑,尋找促進農業生產,增加產量的方法。而在芸芸學者中,法國化學家 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 承先啟後,糾正前人研究謬誤,去蕪存菁,為發現植物成長營養來源、大量生產化肥、確立光合作用方程式,乃至開創食物營養學,下了重要的一著。

「深幸身為植物」把自己活成小蜂鬥草的法國綠先生

Patrick Blanc,這位設計奪目植物牆的藝術家,登場的造型也是勁爆。一身綠色迷彩裝、綠色牛仔褲、綠色襪子、綠色皮鞋,頭髮染成綠色,這還不夠,左手大拇指留了超過 5 釐米的長指甲,竟然還是綠色的。這也讓他有了「綠先生」的外號,儘管他的姓氏「Blanc」在法文中是白色之意。

創出「垂直花園」,法國植物藝術家重啟城市與自然對話

法國植物學藝術家 Patrick Blanc 改進的「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技術,不只能讓植物在室內自由奔放,亦能與建築主體和諧相處。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全球五十大發明之一,和愛滋疫苗、美國太空總署的戰神火箭並列。「我們活在一個太多『人』的空間裡,」Blanc 說:「我的工作就是把植物帶到城市,讓人重新與自然對話。」

紐西蘭奇異果,在中國的奇異專利權之旅

繼 Jordan、New Balance 的商標官司,更考人的知識產權難題發生了。紐西蘭奇異果公司 Zespri 新近推出的專利品種:金黃圓頭(SunGold)和金黃 9 號(Gold 9),被中國契約合作農家,私自分給未簽約的種植者,偷種面積達 100 公頃。Zespri 公司表示將對此提出知識產權訴訟。問題是當中涉及兩層考慮,令奇異果巨企踏上一趟真正的奇異旅程:首先按中國法例,植物品種,並不能申請具刑事責任的專利權,而保護那些新研發的品種,採用的方法為品種法(Plant Variety Rights, PVR),但中國品種法不屬刑事範疇,這意味 Zespri 公司要自己舉證,並循民事索償;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市場的天朝大國民族性:始終奇異果源自於中國的獼猴桃…… 這場官司,嗯,麻煩大了。

「慾望鬱金香」:當泡沫爆破時

「慾望鬱金香」的故事,源自一宗歷史上舉世知名的鬱金香事件。玫瑰有刺,鬱金香卻不是一種有毒的花,然而,它的殺傷力高於玫瑰,曾經摧毀過不少人的一生。17 世紀,鬱金香剛傳入歐洲,由於衍生品種極多,不同顏色的鬱金香,珍貴程度和價格可以相差千倍。出售鬱金香球莖,當年是一門稍為顯得浪漫的奢侈品生意。不過,風潮在幾年之間就變質惡化,引來大量投機人士囤貨做市,炒賣罕有品種的鬱金香球莖。投注金額愈來愈多,在炒賣漩渦之中形成泡沫,結果鬱金香和愛情都如毒癮……

全球食物營養大倒退

科學家長年的研究反映,碳排放不單導致全球暖化、海水上升、氣候異常……更可能正逐漸淘空人類飲食應含的營養。到了 2050 年,全球會有 1.5 億人蛋白質不足,1.38 億人鋅不足,埋下危害產婦和嬰幼兒健康的隱憂,10 億位母親和 3.54 億名幼童將居於食用鐵質不足的國度,加劇廣泛貧血問題。而這一切,都是二氧化碳上升而導致全球食物營養倒退的惡果。

雨多才大?錯!新研究揭葉子大小的秘密

葉子的形狀大小變化之多數之不盡,有像巨形扇葉一般的棕櫚樹葉,也有小至 1 平方毫米的沙漠品種,葉之大小變化多端究竟所為何因?現代科學家將之歸因於平衡環境濕度和過熱風險的結果,卻始終未能完全解開謎團。不過最近一項分析了 7,670 種植物葉子的研究,就揭露箇中的複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