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事與另一對「羅密歐與茱麗葉」

A+A-

談起桑樹,或想起蠶與絲綢。

相傳絲綢源於黃帝正妃嫘祖。嫘祖教百姓以桑葉養蠶,製成蠶絲,以蠶絲織布縫衣,百姓從此以後,就不必再披獸皮。另有一說則指源自伯余,但伯余為何許人呢?則各有各說。

自古以來,桑葉養蠶,眾多百姓賴以謀生,又因起源甚古,故神話傳說甚多,甚至有人稱桑樹為神木,桑葉為神葉,亦有人祭祀蠶神。在遠古之時,以桑蠶所吐的絲織布製衣,若非見識廣博如神,又怎能想得出這種製衣之法呢?

故此周朝的天子諸侯,在河川旁建築宮室,種桑養蠶。而掌管祭儀的女官,到了季春(農曆三月)則祭蠶,令天子與諸侯不忘身上衣服是從何而來。坊間管山林的官,每逢這個月就下令不得伐桑樹,以免蠶無葉可食。蠶的由來不可思議,且在華夏古時,布帛絲綢又是如金銀般的珍物,古人對蠶就更為敬畏。此「禮記」祭禮,歷朝皆有,直到清朝也沒有大改。

桑樹能養蠶,許多人也種桑以養蠶謀生,或因如此,在「詩經」中談及桑樹的詩,都非常優美。例如「鄘風.桑中」主人公與三位美女姜、戈、庸在桑林中幽會。又有「魏風十畝之間」,描繪採桑婦女「閑閑、泄泄」,悠閒自在的様子。

絲蠶食桑葉,以前農人就以葉形區分各種桑樹,例如女桑、山桑。但絲蠶並非每種桑葉也吃的。

絲綢傳至印度、波斯、歐洲之後,曾有波斯僧侶在魏朝時取蠶蟲偷運回國,在波斯國內出產絲綢,售予國人與歐洲人。亦曾有歐洲人千里迢迢到中國取桑種與蠶蟲回鄉試養,可惜因取錯桑種,蠶蟲不食,最終白費心思。古時歐洲人曾欲養蠶而受挫折,或因他們看桑樹時,沒有細辨樹葉的分別,只在乎桑果顏色。他們在乎果色的因由如何呢?也許是與皮拉莫斯與笛絲貝(Pyramus and Thisbe)的故事有關。

Jasper van der Lanen,A landscape with Pyramus and Thispe。 圖說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個故事,來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著作「變形記(Metamorphoses)」。皮拉莫斯與笛絲貝本是情侶,但遭雙方的父母分開。二人依然偷偷約會,偶爾在尼納斯(Ninus)墓旁的桑樹下見面。某次約會時,笛絲貝先到,卻見有獅子在羊欄獵羊而食(另有一說謂牛棚),滿身羊血,連忙躲避,不慎掉落面紗。皮拉穆斯來到時,只見地上染有鮮血的面紗,以為笛絲貝遭獅子殺死,立刻拔劍自盡。笛絲貝躲藏一陣後回來,見皮拉莫斯臥在桑樹下瀕死,竟亦以同劍自盡。從此之後,此墓旁桑樹的果實,就變成紅色。世間的紅桑果實,由此而來。

怪不得在英語中,各種桑樹是以桑果顏色區分。故事由詩人杜撰,廣為人知,後人的著作例如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中,也有一小段為此故事的改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