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茄不如一茄,番茄味道大不如前?

A+A-
種植者較重視番茄的產量,多於味道。 圖片來源:路透社

也許你也聽過家中的長輩抱怨現時買到的番茄,味道跟以前相比,差太遠了。要煮出茄味濃郁的茄醬,即使在烹調鮮番茄,有些廚師還會選擇用上罐頭茄膏或罐裝番茄,認為比起只用鮮番茄味道更好。現時新鮮番茄的味道真的有此難堪嗎?

去年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項國際研究,來自美國、以色列、中國和西班牙的其他六個研究中心的國際科研團隊,以基因科學破解這個困擾千萬廚師和家庭的疑惑:為甚麼番茄味道大不如前?

首先,我們平時所謂「味道」其實包含「味覺」和「嗅覺」的相互作用(雖然「色香味」有時並列來評價食物)。番茄中的糖和酸刺激味覺受體,而多種揮發性化合物則刺激嗅覺受體,揮發性物質在「好味」的番茄是必不可少。番茄在冷藏後,味道會「流失」,就是因為冷藏改變了番茄的揮發性成分,即使其含糖量並沒有改變。

現代品種的番茄,揮發物含量較低,影響味道。

現代的番茄品種經過栽種者不斷篩選,堅實但成熟緩慢的番茄易於運輸,而高疾病抵抗力的番茄能減少損失,產量高的話更是理想的條件。味道往往不是栽種者最重要的考量,因為與見得到的產量相比,分析味道較為複雜,成本亦更高。

為了解番茄品種的遺傳路線,團隊選擇了 398 種現代、祖傳(heirloom)和野生番茄品種進行研究,其中 101 種材料交由品嚐小組評估,從而得出 28 種與「好味」相關的化學物。他們分析了這些化學物的成分,包括糖(葡萄糖和果糖)和酸(檸檬酸和蘋果酸),以及總共 27 種可能影響味道的揮發物。團隊發現,與祖傳品種相比,現代品種中 13 種與「好味」相關的揮發物顯著減少。在現代品種的揮發物含量較低,結果影響了品種的味道。

團隊又對 398 個番茄種群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確定品種之間接近 200 萬個遺傳變異(單核苷酸多態性/SNP,由單個核苷酸的改變而引起的 DNA 序列改變,形成包括人類在內物種之間染色體基因組的多樣性)。為了研究這些 SNP 中哪一個是與味道相關,他們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並發現了與 20 種不同特徵(性狀/trait)相關 SNP 的含量。GWAS 有助了解番茄中不同揮發物與果實大小和含糖量之間的正反關聯,也能確定傳統番茄品種中「好味」化合物所需的等位基因(allele)。

有研究指消費者不介意購買體型較小,而味道較佳的番茄。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般消費者喜愛的甜度,來自番茄中的糖分,但糖分以毫莫耳濃度(10−3 mol/dm3)存在,因此在增加其含量的同時,便要以減小果實大小為代價,因為從光合作產生的糖分是有限的,果實愈大,含糖量一般愈低。其一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權衡更高的糖分和較小的尺寸,而先前有研究顯示,消費者非常願意購買味道好但體積較小的番茄。

論文指出,替換不良的等位基因將能大大提升消費者的喜好,因為揮發物在極微量的濃度也具有活性,因此可以實現顯著增加其含量,同時極小程度影響產量。對於增加糖分,卻不是同一回事。此外,除了藉由增加糖分來提升甜度,也有幾種的揮發性物質可提高甜度的感覺。基因研究有望為番茄配種提供捷徑,成就番茄味道復古。

傳統番茄的滋味,現代人跟你都想了解。雖然現代番茄味道大不如前,但在市場購買番茄後,還需知道番茄不宜冷藏,番茄中一些產生其味道揮發物的基因在低溫下會關閉,經冷藏的番茄因而會永久流失一部分味道。如果你看到超市或雜貨店將它們存放在過冷的溫度下,就知道它們味道並非是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