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贏在 XX 前」?香港家長偏方無數。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兒出人頭地無所不用其極,但有機構調查發現港孩並不開心。在「起跑線」前,快樂與否是不是無需討論?原來童年快樂與成年成就息息相關。

1. 活躍於社交活動

社交活動可培養小孩正向思維。一項研究學前兒童的調查發現,早年已參與社交活動的孩子更快樂。另一方面,美國一項歷經 20 年的調查同樣指出,幼年已具備社交能力的孩子長大後更成功,因社交能力隨時決定孩子未來進大學還是入獄,做癮君子還是大老闆,因此調查人員認為:「幫助孩子發展社交及情感技能,是希望孩子有健康將來的父母應該做的事。」家長可能以為社交給予孩子的快樂只在一時,實影響深遠。

2. 有父母做後盾

有比較中美家教方式的評論指,會在學術及情感上支援的家長——不是拿出錢包給孩子付補習班學費,而是幫孩子看功課、給予讚賞等——子女會更快樂,且有更好學業成績。2014 年一項調查 243 個生於貧窮家庭的孩子的研究說明,如在幼年得到父母的悉心呵護,不但使他們在學校成績超群,甚至到 30 歲也能擁有更健康的關係和學術成就。因為父母給予的堅實安全感,能讓孩子沒有顧慮的主動探索世界,勝過雄厚的經濟背景。

3. 勇敢做自己熱衷的事

研究指,高成就的孩子多數都還有一個共通點:有堅定的意志。不畏困難,勇於追求自己熱衷事物的孩子,長大後生活多遂其所願。意志雖與智商無關,但足以決定日後成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 Effort Effect 指出,小孩的心態能主宰命運:恆常抱著「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根據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智商和能力而評定結果,不經努力便認為自己「衰梗」或「贏硬」,這些人難成大器;另一種則是「成長思維」,孩子不以一次成功或失敗定論,把失敗視為跳板,不斷自我挑戰,拓展自己的潛力。而這種「成長思維」,大概對香港家長也同樣適用。

11 歲的香港網球女將韋怡靜,贏過不少獎,夢想為職業球手,父母說:「打波唔係贏就輸,輸係自然的事……每樣事情最緊要都係態度,好似讀書未必要考全級頭幾名,但上堂做功課都要認真。」。圖片來源:LONGINES
11 歲的香港網球女將韋怡靜,贏過不少獎,夢想為職業球手,父母說:「打波唔係贏就輸,輸係自然的事……每樣事情最緊要都係態度,好似讀書未必要考全級頭幾名,但上堂做功課都要認真。」。圖片來源:LONG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