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家長心理學】威嚇責罵有損兒童身心?

A+A-
圖片來源:Camerique Archive/Getty Images

曾幾何時,責罵威嚇被視作管教兒童的必要手段,有家長甚至動手體罰,相信兒童在適當恐懼下可改善紀律,避免重蹈覆轍;但時移俗易,現今家長普遍都不敢讓兒童暴露在任何恐懼之中,覺得子女脆弱不堪,需要 24 小時全天候監護,結果造就「怪獸家長」的出現。究竟這種心態是否矯枉過正?轉變又從何而來?研究恐懼文化的知名社會學家 Frank Furedi 追本溯源,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潮流,解釋西方育兒心態的轉變。

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 Frank Furedi,以研究知識社會學及恐懼社會學而知名,今年最新作品有 How Fear Works : Culture of Fea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他在文章中提出,究竟兒童可以承受多少恐懼和焦慮?不同時代的答案原來都千差萬別。

在 19 世紀以前的西方世界,主流相信人可以逆境自強,恐懼有助兒童發展健全,亞里士多德宣稱,教育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正確地恐懼。1848 年美國一本一位論派的教會週刊 The Christian Register 向家長宣揚:「從未經受任何恐懼的兒童,將沒有想像力:也就感受不了生命的奇跡與衝勁,更學不會敬畏與尊崇。」

相對而言,現今社會異常關注兒童的恐懼情緒,擔心用詞不當會觸發兒童焦慮;家長威脅要棄兒童於不顧,被指帶來童年陰影;收看電視劇集到新聞報道,統統需要家長指引。這種心態轉變究竟要從何談起?

新責任:保護兒童免受恐懼

這一切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紀末心理學的出現。心理學家 G. Stanley Hall 在 1890 年代開風氣之先,率先提出恐懼情緒損害兒童健康,他在 1921 年出版著作 Aspects of Child Life and Education 中形容,他的研究發現「多種發展停滯甚至心理變態,都是由不智的恐懼所致」,恐懼又通常因父母不稱職而起。

Hall 的見解得到心理學家、育兒專家和教育學者青睞,他們開始主張,家長有責任保護兒童免受恐懼。行為心理學創始人 John B. Watson 認為,個別恐懼情緒難以醫治,家長有職責避免子女活於恐懼之中。1917 年,有專欄作家甚至在育兒雜誌 The Mother’s Magazine 中,要求政府以公權力介入,「避免我們為子女帶來精神和道德缺陷」。

1920 至 30 年代,這套主張與中產階級的新興家長文化合流,他們事事以子女為先,不敢對子女施加太大壓力,並接受專家建議,以鼓勵而非訓斥教導子女。這股風氣在教育界蔓延,在 1939 年教育期刊 Journal of Education 中,有論者甚至斥責,功課和考試為兒童帶來不合理的壓力和緊張情緒,以致紐約公立學校推行新例,禁止老師向 4 年級以下學童派功課,加州聖地牙哥更把功課禁令延至 8 年級。

新常識:兒童就是心靈脆弱

19 世紀,一幅插畫描繪了母親教訓孩子的場景。 圖片來源: History Archive/UIG via Getty Images

以循循善誘取代嚴苛責罰,原本只局限在中產,但到 1970 年代開始,這套標準成為社會主流,有別於逆境有助成長的觀念,研究再三強調兒童心身脆弱。1980 年代起,愈來愈多報章雜誌把兒童形容為「Vulnerable Child(脆弱的兒童)」,脆弱被理解為兒童的本質。

根據 Nexis 新聞資料庫紀錄,整個 1970 年代的美國,只有 9 篇報章報道提及「Vulnerable Child」一詞,80 年代增至 141 篇、90 年代增至 3,266 篇,到 2000 年代,已經廣見於 33,566 篇報道,趨勢有增無減.單單是 2016 年,便有多達 17,781 篇報道用及此詞。

然而,絕大部分報道都不加闡釋,何以兒童就代表脆弱,彷彿這是不證自明的常識,在沒有準則下,間接鼓勵家長無限放大子女面臨的威脅。以前家長都不大在意子女怕黑、怕被遺棄,但這統統成為 21 世紀家長的顧慮,家長因為子女恐懼而心生焦慮,再通過想像力放大兒童的情緒。當今教育界討論的兒童恐懼問題五花八門,怕競爭、怕考試、怕失敗、怕不合格、怕自尊受損,但大多數都是經由家長反映,絕少經由兒童親身表達。

究竟 21 世紀的兒童是否特別容易受驚?很可惜,沒有任何科學驗證可給予答案,但可以肯定,我們把兒童形容為脆弱和容易受驚,其頻繁程度是史無前例,以致學術界開始有研究反指控,家長的恐慌與焦慮本身,是子女真正的恐懼來源。

類似日本的「怪獸家長」,美國人亦提出「直升機家長(helicopter parents)」概念,形容對子女過分溺愛保護的家長,有如直升機不斷在子女身邊盤旋,有心理學研究便批評,這類家長阻礙兒童的健康發展。心理學期刊 Development Psychology 今年 6 月發表的研究便總結指,「受父母過分控制的子女,較難應付融入和適應學校環境的挑戰」。

縱然社會開始反省「怪獸家長」或「直升機家長」的問題,但 Furedi 提醒,很多相關的心理學研究,都一再忽視現象背後的文化成因。他反而認為,育兒專家與其怪責家長過於溺愛子女,倒不如先自我反省,想想過去提供的育兒建議,有否造就「怪獸家長」的出現;假如社會更懂得信任家長,而不是煽動家長恐懼,相信可以為無數人帶來更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