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黨亂局:英國有提早舉行大選的可能?

A+A-
圖片來源:AFP / JESSICA TAYLOR

英國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上任不久,就遇上英女王離世,以及「小型財政預算案」(mini-budget)引發的金融震盪,最終在僅僅 45 日內即宣布辭職,成為英國歷來任期最短的首相。自從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 2016 年下台後,英國已經接連換了三任首相,保守黨也可能接連亂局而民望陷入谷底,愈來愈多聲音呼籲政府應該提早舉行大選。

在野的工黨自然是最希望提早大選,並一舉取得執政權。工黨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向媒體表示,英國已經不能再承受保守黨高層的「另一次實驗」。選民們同樣已顯得失去耐性,其中一份要求立即大選的國會聯署,短短 5 日間就吸引了超過 80 萬人簽名。有選民接受「衛報」訪問時講到,由保守黨再次推舉另一位首相,並不符合民主原則。在 2019 年的大選後,英國已經經歷兩任首相,新上台的班子可能會推出第三套政策願景,顯然不同於當初選民所授權。

倫敦大學皇家賀洛唯學院政治學教授艾倫(Nicholas Allen)撰文分析英國提前大選的可能性。首先,即使民間聲音如何強烈,現時憲法沒有要求執政黨在甚麼條件下要提前大選。根據現時規則,下一次大選將會是 2025 年一月或之前。不過,有兩種情況下,依然會出現提早大選。第一種是新首相主動請示英王查理三世解散議會,另一種是英國下議院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但由於英國是議會制國家,政府是由下議院執政黨所組成,所以過往成數甚低。

戰後英國其實都出現過提前大選。第一次是 1955 年,年屆 80 歲的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宣布退休,原外相伊登(Anthony Eden)接替首相一職。伊登希望新政府能獲得民主授權,而且保守黨民望正處於高位,於是就尋求重新大選,最終保守黨議席有所進賬。而在 2019 年,約翰遜(Boris Johnson)接替首相一職僅僅六星期已決定提早大選,令政府有更大的政治力量推動脫歐談判,但在國會多番反對下,最終在 12 月才進行大選,並擴大保守黨優勢。

不過上述例子都是執政黨處於強勢的情況下提前選舉。大部分的繼任首相都不傾向做這種大膽決定。其中在 1957 年接替伊登的麥美倫(Harold Macmillan)足足等了 33 個月,見到保守黨民望回升,才首次舉行大選。接替甘民樂的文翠珊(Theresa May)就是一大反例,她眼見保守黨在民調佔優,於是在 2017 年 4 月提前大選,以方便政府進行脫歐談判,結果保守黨在得票率上升的情況下,卻意外失去單獨執政地位,要在北愛民主統一黨支持下組建少數派政府。

艾倫認為保守黨內部現時高度分化、民望破產,卓慧思的接班人唯一享有的認受性,是 2019 年約翰遜時期的大選勝利。英國民眾確實有充分理由要求大選。可是在現行遊戲制度下,機會相信十分渺茫,因為保守黨沒有動機這樣做。除非有大量的保守黨黨員倒戈,但他們很可能會被驅逐出黨,政壇仕途終結。而在保守黨民望如此低落下,艾倫形容只有神風式(kamikaze)的首相會主動要求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