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大事展望:新冷戰下,南韓怎樣應對東亞威脅?

A+A-
南韓總統文在寅。 圖片來源:Jabin Botsford-Pool/Getty Images

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2022 年的東亞政局或會風起雲湧;而區內一眾區域強國,例如日本、俄羅斯的取態,亦很可能左右形勢發展。在過去 20 年,南韓已經成功晉升為東亞的軟實力大國,並且是全球第十大的經濟體。該國將於 3 月 9 日迎來民主化後第八屆總統選舉。學術網站「東亞論壇」就以「韓式路線」(The Korean Way)進行大選前瞻。

愈來愈複雜的地緣政局、一直籠罩著朝鮮半島的北韓威脅,成為這次南韓大選之帷幕。南韓希望追求更大的自主權,但美國試圖把其吸納至一個能圍堵中國的民主聯盟,而現屆政府則在任內嘗試遊走於兩大強國之間。2021 年 5 月,文在寅出訪美國與拜登總統會面,爭取到解禁長達 43 年的「美韓導彈準則」,並在多個領域如人工智能、半導體和潔淨能源等加強合作,提升南韓戰略優勢。南韓則在兩國的聯合聲明中,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不過,文在寅政府看來仍努力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他上任以來奉行「新陽光政策」,希望促進兩韓的經濟和外交互動,這一立場與中國更加相近。而南韓與日本之間存在很多矛盾,令美國建立的民主同盟難以協作;南韓和美國本身亦存在磨擦,前者多年來力求奪回作戰指揮權,但後者仍顧慮南韓政府會否跟隨自身的戰略目標,以及能否與日本共同作戰。有分析就認為南韓並沒有對美國一邊倒,而是在中美之間採取「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

不過,這條遊走大國夾縫之間的「韓式路線」,或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南韓大力發展導彈技術,並在 9 月成功試射潛射彈道導彈,加上介入台海議題,中國已將之視為對北京及沿海重鎮的安全威脅。另一方面,「反華牌」在南韓政壇亦愈來愈有市場。5 月份,文在寅出訪美國前,美國「芝加哥議會」(Chicago Council)的民調指出,有 83% 的南韓受訪者認為中國會威脅其安全;同時,每四名受訪者中,就有三名認為美國軍事介入亞洲地區,有利區域穩定。

除了國外形勢改變,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亦出現很多問題。選民不滿經濟政策,特別是樓市措施無以改善人們生活。而現屆政府也被政治醜聞困擾,在 2019 年 8 月,新任法務部部長曹國的妻子被指控為女兒的升學材料造假,以及違規參與私募基金,令很多年輕選民大為憤怒,最終曹國上任僅一個月就黯然下台,其妻子同月被捕,在 2020 年 12 月獲判刑 4 年。選民渴求公平公義,今年 4 月,南韓地方首長與議員的補選日中,共同民主黨就錄得慘敗,痛失首爾、釜山市長之位。

這次,共同民主黨將會派遣前京畿道知事李在明角逐總統一職,可是他在初選中的得票率只僅僅過半,未能得到黨內絕大多數的支持,而其本人亦正受向房地產開發商輸送利益的醜聞困擾。上月,他拜訪中國駐韓大使,並表示:「韓中兩國地理位置相近,一衣帶水,歷史文化也十分相近。兩國近期在克服疫情方面的合作進展順利,十分感謝中方的支持與合作。希望能同中方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加強相關領域合作,從而創造出更好的東北亞格局。」

不過,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的候選人、前檢察總長尹錫悅同樣捲入醜聞,被指與一名肛門針灸師發展出曖昧關係,又被批評依賴算命師。可是,根據南韓民調機構「韓國蓋洛普」在 11 月的民調,他仍然以 42% 支持度,拋離李在明 11%。他在對華立場上表現強硬,在 11 月時重申「部署薩德是國家主權」,而他在 7 月也曾向中國駐韓大使發炮,指「中國在要求南韓撤銷部署前,應先撤銷中國在南韓邊境部署的遠端雷達」。

「東亞論壇」的評論結語指,在新國際格局下,東亞的經濟繁華與政治安全變得不再穩定。過去南韓作為中間勢力,在地緣政局上發揮平衡作用。而文在寅一直試圖展現出一些富創意的外交模式,但成果未如預期。現在則需要觀望明年的南韓大選後,其繼任人能否找到一條韓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