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

|共81篇|

領先世界的古埃及手術

眾所周知,「地球是古埃及領先」:其文明為人類發展貢獻良多,當中以醫學尤甚。手術更是醫學範疇中最精細的技術之一,稍有偏差就可致死。在領先地球的古埃及,人們發明了史上第一具義肢、沿用至今的手術器具,甚至是割包皮手術。

抗生素無效:現代醫學終結時?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為免人類濫用進一步加劇抗生素失效問題,世衛早前更新部分抗生素的取用級別,將被視為最後防線的抗生素如粘桿菌素( colistin )納入最高的「特別取用」級別,只有當其他抗生素治療無效時才能使用,以期延長它們的壽命。

紋身顏色可測糖尿?

身體髮膚,受諸父母,大家應愛惜身體。愛惜皮膚就不能紋身,可是在將來,紋身卻可成為檢測身體狀況的標記。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聯手研發一款變色紋身墨水,號稱 DermalAbyss 計劃, 墨水能因應皮膚的物質變化而變色,如葡萄糖值、鈉離子值、及 pH 值。

一個 App 能延長癌症病人生命?

患上癌症的病人最需要的除了是治療,亦是時間——一旦癌症已擴散身體各部分,留在人世見家人朋友的時光也就大大縮短;若果有療法可助癌症患人延長人生數月光景,或已令人雀躍不已,因為時間實在寶貴。根據近日一個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要讓癌症病人延長壽命,不需大灑金錢,只需在智能電話上安裝一個應用程式 ePro 即可。

被遺忘的疾病:殺死千萬人的西班牙流感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緊隨而來的,是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爆發。兩者相比起來,後者對世界的破壞力有過之而無不及,死亡人數約 5,000 萬至 1 億,比起兩次大戰死傷人數加上還要多,可謂 20 世紀最可怕的劫難。然而,今人或是遺忘人類遇過此頑疾,又或當它是大戰的註腳——這讓「經濟學人」撰稿人 Laura Spinney 決定追溯流行性感冒的歷史,並重訴西班牙流感對世界之影響。

咖啡、茶、朱古力:顛覆醫學之飲食史

在古代,希臘以至歐洲多國均流行「體液學說」(Humorism)。所謂「體液學說」是種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黑膽汁及黃膽汁」四液構成。依照此說,要達致健康,須取得「平衡」,失「平衡」者疾病纏身,而正確的飲食則是維持「平衡」的養生要道,比用藥及手術還要重要。此說千百年來廣獲信服,但到了 16 世紀中葉,咖啡、茶和朱古力的出現,意外參與了對這套歐洲古醫學的顛覆。

抗生素無效時代:救星 100 年前已經出現

在人類邁入後抗生素時代之際,另一種細菌治療法迎來它的 100 週年,準備重奪醫學抗菌的龍頭地位。噬菌體療法自 1917 年面世,其發明者因此 10 次被提名諾貝爾獎,然而其廣泛應用到 1945 年就被抗生素興起打斷。時移世易,如今噬菌體療法再度獲得重視,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將今年 4 月 27 日 定為「人類噬菌體治療日」,紀念噬菌體療法百歲之餘,討論這種昔日療法的未來應用。

比真藥更有用的安慰劑

一般人理解「安慰劑」就如一場瞎忙的騙局。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醫生們處方安慰劑已是幾百年以來的習慣,事實上不少病人因此病情有好轉,而且其療效並非出於想像。據 fMRI 顯示,安慰劑能激發腦部釋放神經化學物質如內啡肽和多巴胺,並啟動與鎮痛有關聯的大腦區域,這些科學證據都為安慰劑洗脫污名,讓它有望成為未來的正經療法。

多少糖足以危害健康?

屢獲科學新聞報道獎項的科學記者 Julia Belluz 多次在 Vox 媒體撰文解釋不能盡信新醫學研究,所有的研究都涉及某程度偏見和缺憾,在同一項問題上,往往要基於大量的研究才能得出真相,那麼到目前為至,攝取多少糖才足以危害健康?

腦掃描大數據:新法解讀抑鬱症

人云身陷抑鬱症需盡早求醫,鮮為人知的是其實醫生也不肯定哪種治療方式對你管用。現時兩個主要治療方法,分別是以對談為主的認知行為治療,和處方抗抑鬱藥,兩者均有療效,但並不是每個患者皆能受用。因此不少患者求醫後,還需捱過一段摸索合適治療法甚至頻繁調校用藥的漫長歷程。最近有突破性研究就利用腦部掃描和電腦演算法,解讀抑鬱症,有望縮短摸索治療方法的時間。

同時致癌又防癌?不能盡信醫學新研究

在你的新聞來源上,近乎每日總有形形色色的醫學研究「新」聞,告訴你在治療甚麼疾病上取得了新突破,吃甚麼對健康有益有害(例如數星期前的大米含砷),讓你一時心花怒放,一時又憂心忡忡,這項研究說紅酒有益,那分報告卻說喝酒有害,讓人頭暈目眩。屢獲科學新聞報道獎項的科學記者 Julia Belluz,便多次在 Vox 媒體撰文解釋不能盡信新醫學研究的原因。

善用病人 KOL:團結病者回饋醫學

久病成醫,資深病人對所患病症了解鉅細無遺可能堪比醫生,同時在同病相憐的病人之間的社交網絡又堪比公關,但如此專才往往被納入「失去生產力」的弱勢一方,白白浪費本身的才能和病痛磨練出來的知識。最近有 start-up 創建互聯網平台,讓醫療保健企業聯繫這些專業病人,聘為其用,活用他們寶貴的經驗與影響力。

「記憶痕跡」的恐怖由來

電影「沉默的殺機」(Hannibal)中主角漢尼拔在受害人還生存的情況下剖開頭顱,烹調人腦。單是想像,已讓人毛骨悚然。不過,出生於 1891 年 1 月 26 日的加拿大籍外科醫生 Wilder Penfield,就是為大腦外露的病人,進行大腦觸覺測試的始創者,並製作了著名的「大腦地圖」。

維他命 C 可殺癌細胞?

早前談過那位唯一獨獲兩項諾貝爾獎,卻遭世人嘲弄的男人: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鮑林之所以受到嘲弄,是因為他在晚年對維他命 C 的健康功效有著近乎瘋狂的偏執。他認為,維他命 C 不但能預防感冒,更可延年益壽、治癒癌症,當時醫學界對他的狂熱不過是種迷信,故此輕易笑過。但是,若果鮑林泉下有知,今日或會說句:I told you so! ——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高劑量的維他命 C 可以殺死癌細胞,或為治癒癌症提供新的方法。

若然林鄭的頭,換上梁振英的身,這是多麼恐怖……

當手機零件可以自由組裝,人體是否也能隨意轉換,譬如將林鄭的頭,換到梁振英的身…… 這種事光是想,也覺毛骨悚然。但近年在醫學界中,確有專家積極想將「移植人頭」此事,從科幻小說帶到現實生活,意大利神經外科醫生 Sergio Canavero 是當中的表表者,近日更聲稱取得重大突破。

死亡是甚麼感覺?

維根斯坦說過:死亡不是人類經驗。大概只有耶穌死而復生,但他沒有交代死時感受,所以死亡的滋味仍然無人確知。然而,借助舒緩治療(palliative care)的臨床經驗,醫學界近年對人體死前變化已有初步認識,逐步拼湊起死亡的感官地圖。人類經驗的空白,科學可以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