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甚麼感覺?

A+A-
接觸死亡。 圖片來源:路透社
接觸死亡。 圖片來源:路透社

維根斯坦說過:死亡不是人類經驗。大概只有耶穌死而復生,但他沒有交代死時感受,所以死亡的滋味仍然無人確知。然而,借助舒緩治療(palliative care)的臨床經驗,醫學界近年對人體死前變化已有初步認識,逐步拼湊起死亡的感官地圖。人類經驗的空白,科學可以補遺。

一個世紀之前,醫療落後,死亡幾乎都是突如其來(看紅樓夢那麼多「痰氣攻心」),直至現代醫藥進步,死亡的步伐才大幅減緩。不過,這不代表瀕死病人平穩步向生命終點。臨終之前一段日子,患者會突然陷入「急速死亡」(active dying)階段,開始依次喪失各種感官:先是飢餓和口渴,然後是言語,緊接視力衰退,最後到聽覺和觸感。

死亡不一定伴隨痛苦。長者壽終正寢,身體機能逐步衰退,其實並無太多不快;身患痛症亦不代表死得痛苦,例如不少癌症患者需服藥舒緩痛楚,只要適當服藥,也可安祥撒手人寰。而當病人過分虛弱,無法言語甚至吞咽,喉頭或會發出怪聲,所謂「絕叫」(death rattle),其實也不如想像般痛苦,當事人或已失去意識,對一切無知無感。

瀕死之際,感官會依次喪失,但並非一板一眼。大腦運作正如其他身體器官,如有必要會放棄部分非關鍵感官,以放大重要的感官,從而增加生存機會。當腦部開始衰變,反而會刺激部分感官,其中之一是視覺。視覺神經活躍之下,當事人此時或會望見強光。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瀕死動物的腦部湧現新生的神經化學物:面對死亡,腦部的反應是加強感官。不少心臟病患者聲稱在昏迷期間見到光芒,經歷「比真實更真實」,或與腦部神經忽然活躍有關。在另一實驗中,被麻醉的老鼠在暫停心跳後,腦部各處活動突然協調一致,相當於人類專注某項認知活動時的大腦表現。換言之,認知能力會被瀕死腦部放大。其他常見瀕死體驗,例如懸浮半空、穿越隧道、現身天堂,也各自有腦神經科學解釋

死前往往發夢。根據一項調查研究,瀕死病人受訪者有 88% 表示曾經做夢,而且夢境比平時更加強烈,更具實感,有人甚至誤以為是現實。夢境一般帶有慰藉和正面意義,往往關乎個別人生,因而感情強烈。

停止進食並失去視覺後,瀕死人士往往闔眼,彷彿安眠。醫學界就安眠狀態未有定論,有說陷入昏迷,有說進入夢鄉。一般而言,一旦闔眼死前都不會再甦醒,最後一口氣會呼重一點。

科學而言,現代死亡並不十分可怕,起碼能夠控制瀕死痛楚,臨終之前的感受和夢境似乎也不畏人。不過,死亡最恐怖之處在於未知,究竟身後如何,彼岸將是甚麼世界,還有沒有世界,種種顧慮仍舊令人貪生怕死。一日解開生死大問之前,死亡依然不是人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