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的民俗及人類學博物館 Pitt Rivers Museum 決定在閉館期間,移除館內有名的縮頭術館藏、一副古埃及的兒童木乃伊及娜迦(Naga)獎盃頭顱(trophy skulls)等 120 件人體遺骸的展品,以正視以前的殖民歷史。
人體
|共26篇|
要成為大胃王比賽冠軍,有何秘訣?
來自美國加州的 Joey Chestnut 在過往 14 屆熱狗競食賽(Nathan’s Hot Dog Eating Contest)中奪得 13 次冠軍,堪稱大胃王界的米高佐敦。在本屆比賽,他甚至創下在 10 分鐘裡鯨吞 75 隻熱狗的驚人紀錄。能在短時間內吃下那麼多東西,到底是因為身體結構天生異稟,還是勤於鍛煉下天道酬勤?
體溫的歷史:如何得出標準體溫?
要對抗武漢肺炎,最理性的狀況當然是人人保持社交距離,不去大型聚會。可是,人始終是社交動物,經濟活動還是要繼續,有時也無可避免要出外用膳。有些商戶和機構就規定人們進內前,要檢查體溫,讓大家求個安心(雖然很多患者沒有症狀)。市民大眾都知道「正常體溫」約為攝氏 37 度,超過了就是發燒,可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來的?
日本高中的骷髏頭發現案
日本高中的理科教室中,通常都有教學用途的人體模型和骨骼模型。間中美術室也有差不多的東西,用作人體素描的對象。誰都以為全是純粹塑膠或纖維製,幾年前開始卻陸續發現,有些原來是真正的人類遺骨。在日本校園七不思議中,經常有一項是「會走動的人體模型」。都市傳說半真半假,流言竟也是七分假三分真,先不管夜裡會不會動,起碼骨頭本身可能是真貨。
腎結石:劇痛,但美麗的人體地質學
提起腎結石,全球平均有 10% 人口會受到這種尿液沉積物的煎熬,幾乎不會有人以美麗、複雜和具有價值的正面角度去看待,但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的調查,便集合了醫生、地質學家和顯微鏡學專家,提出另一番別開生面的見解。據觀察,腎結石並非只是醫學界過去所想像的體內廢物,它就跟地質公園的天然岩石一樣,形成背後暗藏著人類的歷史密碼。
鄭立:我的身體知多少 —— 連人體的細胞也可以擬人化,太有創意了
這些細胞並不是機器,而是有喜怒哀樂,也會有很多人類有的不良行為,而人體生病的時候,在裡面就會變成像颱風一樣天災。不過也像香港人一樣,就算是天災,細胞們都會盡忠職守的老奉返工,反正他們最多是偷懶,沒可能轉職和辭職。看著這個故事可以讓你理解人體的運作,我也是這樣理解了人體的運作,雖然後來都忘掉了大半。
當人類太過「完美」,人類未必受得了
一般人口中的 perfect body,離不開纖腰腹肌人魚線。對英國解剖學家 Alice Roberts 而言,完美人類卻與現代美學及體格標準無關,反而是把人體一些不太成功的特徵,換成其他動物進化得更理想的身體部位,從而令人精益求精。早前她在多方協助之下,將這大膽假設製作成一副人體模型。不過,原來太過「完美」的人類,反而難以為人類接受。
冰封 51 年,正等待第二人生
人死後,屍首還可以保存起來,留待他日重啟再用嗎?近年有以兔子屍首所做的實驗證明,冷凍後再融化的屍首時,腦部細胞膜和細胞內結構完整仍能保持完好,也許只要保存好身體,有一天死後的人能再出現「第二人生」也未可知。
現存「凍齡」最久人的是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至今冷凍保存已第 51 個年頭,他以類似睡袋的袋子包裝好,浸泡在極冷的「液態氮桶(Dewar)」中,而這位先驅者冷凍保存的紀念日更定為「貝德福德日」,自他被放進液態氮桶後,數以百計的人都希望模仿他,以祈留有用之身他日可用。
自由潛水:改寫人類生理學的極限運動
常人道極限運動玩家皆亡命之徒,以為他們不惜捨生求快感,殊不知絕大部分人為了挑戰極限,付出多少心血訓練與裝備自己。事實上,不少極限運動靠的不是熱血而是理性。以自由潛水員為例,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卻為人類測出新底線,自 68 年前起,不斷用實踐推翻科學家為人類設下的理論性極限,拋離人體生理學定義。
DNA 太陽油,護膚力量或勝一籌?
早有研究指出,皮膚若在烈日下直接曝曬,不同波長的紫外光會對細胞做成破壞。曝曬皮膚後,炙痛只為表象,及後皮膚或會老化,其防衛力及韌力亦會衰退,甚或更易患癌。而癌症的形成,是因細胞核酸的基因結構有損所致。賓漢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 Guy German,有日在與同儕閒聊時就忽發奇想 —— 既然核酸會因吸收紫外光而產生變化而受損,那麼若另置 DNA 於皮膚外,代為吸收紫外線,是不是就能保護皮膚細胞內的核酸?
300 年前利用奴隸的醫學實驗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但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不倦,從巫術到醫學實驗,寄望尋找藥到病除的靈藥。以人體去試驗功效和副作用未明的藥物,即使至今,也未能完全破除當中的倫理問題。而回到過去,在大西洋一端,歷史無聲地上演一幕幕剝削實驗,包括利用奴隸來作實驗對象。
李衍蒨:DNA 化驗及身分鑑定到要多久?
上週三,警方公佈了五月初九龍灣姦劫案 DNA 化驗結果,證實疑犯 DNA 與女受害人身上搜集到的 DNA 吻合。消息一傳出去,很多朋友都私下問我到底化驗這麼久是否合理?在犯罪電視劇或電影上,大家看到 DNA 化驗都是「呢頭拎去驗,果頭就出報告」。但事實並不絕對如此。
李衍蒨:生死也受惠——同位素分析
上回講到,法醫人類學的技能除了用在屍體上,亦會按情況運用到活著的人身上,主要都是進行失蹤人口身份比對這方面。上次輕輕探討過以骨骼生長及融合(fusion)週期來推斷年齡,這次就解釋一下如何以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收窄地理位置搜索範圍,幫忙推斷死者生前的出生地及在生時的旅遊史。
李衍蒨:生死也受惠——年齡推斷
法醫人類學除了有大家一直了解作為死者代言人的角色之外,亦因為現今的鑑證要求遞增,我們的技能亦經常應用到活人身上。其中一個最常用的相信就是用於尋找失蹤人口這方面。
李衍蒨:年輕農夫與薛門氏節點
法醫人類學及生物考古學這兩學科中,對病理及創傷的分析經常重疊。兩者都非常有趣,因為就是透過這兩類資料,骨骸告訴我到底死者死前是從事甚麼類型的活動較多或經歷了甚麼事件而身故。
懶,但又瘦又好體能的動物
人類為了 keep fit 總是吃盡苦頭。跑馬拉松前要苦操幾個月,婚宴等大日子前要戒口幾個月……但在動物王國中,你要苦操戒口用血汗換來的成果,他們悠悠然照吃照 chill 同樣能從容得到。
生得高,隨時不得好死,無葬身之地?
「死後能否有安身之所?」這對 18 世紀的「愛爾蘭巨人」 Charles Byrne 來說是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在古代,若果長得太高,隨時會像 Byrne 一樣死無葬身之地,骸骨要放在一座位於倫敦的博物館中,供後人遊客仰視拍攝——近日,英國社會忽然再對 Bryne 的屍骨的去向掀起熱烈爭論。
免疫力迷思:真有人能從不生病嗎?
平均來說,一生大約感冒 200 次,但身邊總有一兩個人,自喻從不生病,不知傷風感冒為何物,自嘲壯得連想呃病假也難,叫我等每逢轉季就要求診的凡人,得個恨字。如此神奇體質,是與生俱來?抑或日子有功?還是我們應從根本問起:真有人能從不病嗎?
原始人基因造就冬天的冠軍
去年香港氣溫 3 度,政府宣布停課,引發爭議,即有人辯稱香港人遠不及歐美人種耐寒,此論強調種族差異,聽來極度政治不正確,但未必是信口開河,科學研究認為,居住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可能繼承了遠古原始人的基因,他們因有耐寒基因才活過了冰河時期。
死亡是如何定義?
時至今日,先進的科技已經可以偵測到最微小的心臟或腦部活動,又可以在心臟、大腦和肺部衰竭後維持身體運作;死亡與生存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在希爾斯堡慘劇中,Tony Bland 不幸成為植物人,除了腦幹完好無缺、心臟仍然靠機器保持運作,他對外界根本毫無知覺。如果單從醫學角度看,他仍然是處於生存狀態。但對於家人來說,他已然死去。究竟生和死的標準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