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週刊」以「史上最差一年」作為年終總結,但放諸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維度,如此說法又是否經得起考驗?有歷史學家就認為,答案其實是公元 536 年。當年有神秘煙霾蔽日遮天,歐亞大陸陷於漆黑近 18 個月,此後農作物失收,大量人口饑荒死亡,致命鼠疫緊隨其後,究竟現今科學如何解答連串異象?
中世紀
|共27篇|
維京人南征北討,全因獨男過盛?
以兇暴強悍見稱的維京海盜,為後世留下不少傳奇,但缺乏書寫傳統下,我們難以摸索維京人的社會面貌。有瑞典考古學家出版新書,透過考古成果提出多項有趣發現 —— 維京人盛產獨男,可能是其南征北討的重要誘因;有女性可在軍中身居高位,有男性竟以全身女裝下葬,性別秩序超乎當今尋常。
【*CUPodcast】童話世界裡,生人勿近的黑森林
「黑森林」於現代人而言,可能只是指蛋糕的口味;對於中世紀人而言,卻是詭秘的宇宙。歐洲流傳的童話故事裡,不少關於走進森林荒野後遇上壞事的情節。這些情節可能是出於要警告兒童,不見天日的黑森林充滿未知與危險,同時反映了中世紀的人獨特的宇宙觀。
紅眼:異世界居酒屋阿信 —— 回到中世紀好像也不錯
「異世界居酒屋阿信」的趣味,在於它總是將平凡無奇的現代事物,寫得既瑣碎,但又新奇。震驚「異國食客」的事情,幾乎每夜上演。譬如說,將深海惡魔肢解上菜的八爪魚刺身;讓鐵匠如覓稀世珍品、老闆手上的那一把銳利無比、鑄造工藝匪夷所思的廚師刀;源源不絕(其實是老闆走去超級市場補貨)的新鮮蔬果。
【*CUPodcast】英雄救美純屬童話,公主救王子才是現實
任何人都無法活在故事以外。大家從小開始看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部分故事被迪士尼改編成動畫電影,廣受兒童歡迎。我們年幼時,將故事情節照單全收,卻沒有想過:為何公主王子如此多?為何王子總在樹林騎著駿馬晃蕩?
陶傑:三次「大全球化」
香港人有幸處於此第三大全球化,由全盛到散場的歷史關頭。
通識教育為何叫 Liberal Arts?
香港陷入前所未見政治危機,建制高官歸咎通識教育科。所謂「通識教育」又譯「博雅教育」,來自英文的 Liberal Arts、Liberal Education 或 Liberal Studies,當中關鍵詞「Liberal」,究竟要如何理解?難道意味著課程是灌輸西方「自由」價值?
請教中世紀修道士:如何保持專注?
在數碼資訊氾濫的年代,只要智能手機在手,便可隨時隨地接通世界,如何專心致志似乎成為時代課題。其實早在千多年前的歐洲中世紀,深居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同樣要為抵抗外界誘惑苦惱,他們為專心修行和學習而扭盡六壬,箇中是否有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活在中世紀,如何面對寄生蟲問題?
在 17 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寄生蟲在感染者體內自發生成。即是說,寄生蟲並非透過蟲卵孵化,而是因為身體之內擁有某些噁心物質而形成。
尋找吳哥城的真正死因,關鍵在沉積物?
座落於柬埔寨西北方暹粒市的吳哥,曾是吳哥帝國首都,更是 11 世紀規模最大的城市。至 16 世紀,吳哥卻成變為一座荒廢城市。曾有考古學家認為,由於戰爭失敗導致城市突然被遺棄。但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報告提出,吳哥並非一夜之間成為空城。研究分析沉積物後,發現從 13 世紀起,人們便因當地不穩的氣候、排水系統失修等原因,逐漸放棄城市。
向中世紀隱修士學習生活管理
究竟工作是賦予我們生命意義,還是掏空一切意義?美國神學家 Jonathan Malesic 指出,中世紀隱修士對此有獨到看法。他們相信工作屬於修行的一部分,但絕非修行的全部,他們的時間管理模式,類似今日所提倡的 Work–life balance;修道院即使採用新科技,也不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反而是用來節省勞動時間,以便修士充實精神生活。
失落的金犀牛:重構非洲中世紀歷史
鹽造的城鎮、珊瑚造的清真寺、玻璃造的宮殿,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來自中世紀非洲的璀璨文明。法國歷史學兼考古學家 François-Xavier Fauvelle 專研鮮為人知的 8 至 15 世紀非洲,主張此時的非洲文明正值「黃金時代」,可與世界其他文明鼎足而立,成果最近翻譯成英文新書 The Golden Rhinoceros: Histories of the African Middle Ages。
科幻故事的起源
科幻小說,乍聽會令人聯想到人工智能、外星生命、時空旅行等,似乎跟高科技都脫不了關係。但其實科幻題材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現今題材所涉及的範圍極為龐雜,有想過在科學落後的中世紀時期,也有科幻故事嗎?
在「世界地圖」尋人間天堂
現代世界地圖,印刷精美,陸地與海洋外貌,參照太空衛星所攝的影像來繪畫,地形的大小比例非常精準,有平面印刷版或電腦版本,亦有立體地球儀。早在歐洲中世紀時,已有人畫「世界地圖」(Mappa mundi),但當時地圖所繪的「世界」,和現代的世界地圖相比,有天壤之別。為何如此?只因歐洲中世紀的「 世界地圖」,是舊約聖經的世界。
唐明:從文盲到貴族的大變身
說優雅的語言,愛高雅的藝術,成為歐洲宮廷文化和貴族教養的最重要部分,需要不斷的大量投資才能維持高水準,資助藝術家、作家成為歐洲貴族文化的另一大傳統,文藝復興以來多少的畫家、音樂家、藝術家、思想家,無不是貴族資助的結果,此風在 19 世紀的俄國依然如故,譬如柴可夫斯基就是由梅克夫人長期「包養」,兩個人書信往來了 14 年,卻從來不見面。
唐明:平民有權正義(下)
為了籠絡和進一步監管教會,亨利二世提名他最信任的好友 Thomas Becket 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但友誼的小船總是說翻就翻,即使是國王和主教,Becket 反而愈加傾向教會,還辭去了大法官的職務。國王認為他背信棄義,傳說他大發雷霆:「誰來給我搞掉這個多事的教士」( “Will no one rid me of this turbulent priest?”)—— 四個忠心的騎士在 1170 年 12 月 29 日晚上,衝到教堂裡把 Becket 的頭砍了下來,現場一片鮮血和腦漿。
女神導你升仙:遊吟詩人浪漫談
至美至善的愛情境界,曾經是怎樣的呢?是騎士英雄與宮廷內某某公主相戀,兩者身份財富地位也有天壤之別,所以今生今世也不可能相愛相親。如此「幻象似的愛情」,據聞源自 11 至 14 世紀的遊吟詩人作品,此種詩歌在往後數百年,化成種種小說或歌劇。
中世紀富豪的光與彩
當時色彩染料,得來不易,非常昂貴。藍紅衣衫,在現代城市人眼中,或許易「撞色」,引人注目卻不一定順眼,但在中世紀時,這些鮮色衣袍就是美服貴服,「撞得起色」的人非富則貴,所以就算「撞」得不美也是不要緊的。
鄭立:部落集結 —— 打完女人打窮撚
騎士不是應該很有騎士精神有風度的嗎?但在這個遊戲裡的騎士卻絕對是欺善怕惡,攻擊是由低打起,優先打女人,女人都打到入廠就輪到廠佬,也就是另一種窮人,打到沒有才可以打更高級的。在這遊戲裡,不太出現騎士打騎士,反而是互相欺負對方的弱者。這種行為哪裡像是有騎士精神?
始於中世紀的飲食風潮 —— 食用金箔
中國明代「本草綱目」稱,食金有保健作用,是否屬實不得而知。近年,將金箔鋪在食物表面食用,成為象徵奢華的飲食風潮。吃下一件金箔蛋糕,得到的除了滿足個人心理外,看似沒有實質功效。然而,食金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時人食金箔的原因有二,其一與今天亦大同小異,只為炫耀。其二則為對貴金屬的迷信。而且其使用程度,與今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大叫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