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拆掉你的公園

A+A-
圖片來源:Noriko Hayash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日本長野市政府最近發表,要將位於青木島町的一個小公園拆掉。這本來只是一宗無關痛癢的地方行政小事,但經過社交媒體持續發酵後,竟然變成全國新聞。原因是市政府下達拆毀公園決定的理由,是有一家人投訴小孩的玩耍聲音太吵。

基於居民的要求,市政府在 2004 年以租地的方式建成該公園,附近的幼兒園與托兒所是主要使用者。在議會的答辯中,長野市政府承認在這 18 年間,旁邊有一戶人家持續投訴小孩太吵,這個就是拆除公園的理由。之所以會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投訴人只有一家之外,還因為有人起底後發現,這家人是一對老夫婦,男方是國立大學的名譽教授,於是網上輿論漸漸往「政府只會聆聽榮譽國民的意見」和「老害奪取兒童成長空間」的方向前進,長野市政府在短短兩星期收到數百封反對郵件。

有媒體直接找到了這家人訪問,回覆基本上與市政府的資料相同,除了說小孩們太吵,還有投訴老師們指導的叫聲,以及接小孩上下課的家長車子。他們曾經直接跟托兒所交涉,要求讓小孩們以每次 5 人的方式在公園玩耍,但幼稚園認為提案不可行,索性放棄再帶兒童到該公園。然而這家人強調自己從來沒有要求拆除公園,覺得是幼稚園沒有積極解決問題。

雖然有媒體在採訪之際,發現其他附近的居民對這家人似乎有各種微言,但流言蜚語無法證實。先不管這家投訴人是不是討厭鬼,這個個案可以簡化成另類的「列車難題」:社會上的少數人與多數人,誰的權益比較重要?老人與小孩,誰的權益比較重要?當同時符合所有人的期望是不可能,如何取捨才是最道德正確?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在少子高齡化的當代日本,作為多數者兼擁有未來的小孩,是最應該受關注的對象,於是作為單一反對者的老人只能被犧牲。在康德道德主義中,行動建立在必要的道德基準上,於是決擇視乎「令小孩沒有公園玩耍」,還是「令老人受噪音騷擾」是違反道德義務。如果兩者都是違反道德義務,則市政府不應該動手拆除公園,因為其行為本身會導致違反道德義務的結果。

以國內輿論來說,大眾的選擇非常明顯。政府其實有許多解決方法,例如在他地另建公園、建設隔音屏障等,但更重要是有事前諮詢市民。正如宣佈要清拆公園時,附近其他居民也反映自己根本沒有覺得這是問題。「(市政府)也可以來聽我的意見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