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與兵頭花園

A+A-
公園內的訪客中心設有 17 位藝術家的自白及影片,讓遊人了解其背後的創作理念及構思。

公園是城市中的綠洲,讓動物棲息,也是讓人們接觸自然及喘息的空間。隨著歲月的積累,公園與市民、動物,甚至社區的連結,使其文化底蘊日益增厚,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香港有這樣的一個「市中森」,在金融中心中環的後方有一大片綠,至今已逾 150 年歷史,孕育著不同的生命。然而,我們可曾認真地了解這一個瑰寶?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發掘城市中被遺忘的存在,尋回生活中被遺忘的美好。
—— 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劉鳳霞博士

重新發現鬧市中的「森林」

藝術團隊「即興項目」作品「尋聲」;圖片由藝術推廣辦事處提供。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園,皆因園址曾短暫地作為督憲府,而當時的總督兼任三軍總司令,被稱之為「兵頭」,因此公園又名「兵頭花園」。園地早期以蒐集及研究本地植物為主,於 1864 年局部開放,1871 年全面開放予公眾參觀,自 1876 年起飼養雀鳥及哺乳類動物。

公共藝術計劃「邂逅!市中森」,可歸納為「邂逅」系列之一。於 2016 年起,策展團隊先後推出「邂逅!老房子」及「邂逅!山川人」,希望透過計劃「發掘城市中被遺忘的存在,尋回生活中被遺忘的美好」。這次,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多次遊歷及感受「兵頭花園」,以藝術引發遊人的想像。

當中最巨型及奪目的,可說是由澳門建築師團隊「即興項目」(Impromptu Projects)創作的「尋聲」,於當眼的噴水池平台花園旁草地上,以常用於香港建築及大戲的竹棚為創作主體,製作出一個既美觀,又能充分利用竹棚間距及流線型空間設計的藝術裝置,突顯出樂器的旋律。它猶如一個舞台,亦是為了配合香港創樂團及其他特約樂手的演奏作品「栩栩如生」。他們以香港動植物公園為創作對象,「以樂聲仿擬及回應園中萬籟」,冀在場域特定音樂演出及工作坊中,讓參與者嘗試了解及思考「園」內眾生,包括動植物或參與者的存在及狀態。然而,因疫情關係,表演及工作坊的時間與詳情將會容後公佈。

半分距離、一點陌生。現貌與印象中的「兵頭花園」重疊,海馬體與現實之間,保持微妙距離感。融合歷史以自然,對照我城而陌生。
—— 張康生

那些在公園的記憶 ── 人與樹

李卓媛作品「祝君好」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一座公園就是一段歷史,也許會令你浮現昔日的各種畫面及曾經的美好記憶。藝術家李卓媛的作品「祝君好」,邀請遊人於噴水池出現彩虹時投進願望,然後她以寶麗萊記錄許願者的背影,並把這畫面、這意志封存在溫室中。在眾人的記憶,以及時間的流逝中,噴水池經歷多次重建,只有水景依舊,彩虹也在某時刻出現於水方,在變與不變之間,重構水景與遊人之間的關係。

而在噴水池花園平台旁的避雨亭,有攝影師張康生的作品「曾經」,那裡放置了可讓人半躺的椅子,調整了遊人的視覺。看著避雨亭頂部的半透明膠片,同時看到了攝影師將公園內古樹名木的質感、線條、形態拍下並創作出來的浮凸影像,與園內的落葉融為一體。

張康生於避雨亭內的作品「曾經」;圖片由藝術推廣辦事處提供。

由於疫情關係,園內的哺乳類動物區及溫室等場地暫時關閉,在那裡的作品暫不能親身欣賞。然而在展覽的開首日,策展團隊以線上形式作導賞,以步移法講解及讓參與者遙距觀賞作品,難得地有點親歷其境的感覺。市民若未能前往觀賞,也可以影片作初步了解。同時,此項目的策劃夥伴「光影作坊」正舉辦香港動植物公園舊相片及記憶徵集活動,市民對公園的感情與回憶,也可成為「記憶中的公園」的一部分,共同完成作品。

「邂逅!市中森」

場地:中環雅賓利道香港動植物公園

日期:2021 年 1 月 16 日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

開放時間:上午 5 時至下午 10 時(噴水池平台花園)

展覽期間將舉辦網上公眾活動,可於網頁「我地藝術」面書專頁了解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