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共95篇|

三種有科學根據的抗壓治療

呼吸過淺、肌肉緊張、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或荷爾蒙皮質醇失調……以上都是壓力「爆煲」的跡象。假如長期放任不管,恐會構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免疫力下降、出現炎症、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睡眠失調等等。時代雜誌綜合出以下 3 項有科學根據的方法,助你減壓放鬆。

哭泣聲有其意義

男兒有淚不輕彈?此話放在競技場上,可能就不太適用。早前溫布頓網球男單決賽,施歷與費達拿對戰,連輸三盤落敗。惟賽事進行期間,他曾在場邊低頭落淚,引來全球觀眾關注,甚至招來英國名嘴 Piers Morgan 批評:「別因輸波就哭得像嬰兒。這實在可悲。」但放眼國際體壇,淚水非但從不罕見,某程度上更是難以避免。

自嘲的力量

人生在世,倒楣事十常八九。但為你的身心著想,與其笑人,不如笑己。自嘲這種「適應性幽默」(adaptive humor)的力量之大,不只能緩和氣氛,更與個人幸福及精神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要拿自己開玩笑,非但講求幽默感,還需稍為放下身段,而弔詭的是,把自己看輕一點,反能令自我感覺更好。而醫學界人士亦已肯定,自嘲對健康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遺失電話跟恐襲一樣可怕?

不過是遺失個手機,太誇張了吧?這也許不是在唬弄人,鑑於科學家早有把這種對於手機遺失或無電、沒有網絡覆蓋所衍生的焦慮稱為「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其徵狀與一般焦慮症相若。於患者而言,與家人朋友失去聯絡是讓他們感到不安的主要因素。這種不安是由於人們過度依賴手機,更傾向透過科技溝通,以至減少與其他人面對面的接觸。更甚者,無時無刻也要把手機置於觸手可及的距離、永遠不關機或是瀕瀕檢視熒幕以查看有沒有錯過的訊息或通話。

減工時,反增壓力是甚麼玩法?

瑞典哥德堡市於一間老人院進行實驗,把約 70 名看護每天的工時,從 8 小時減至 6 小時,觀察有何變化。去年市政府表示,看護是快樂了,成本卻太高了。計劃被叫停後,媒體形容為「觸礁」、「失敗」,首席研究員 Bengt Lorentzon 則反駁,與其去想應否縮減工時,應該先問:「我們怎樣做才能改善工作環境?」但為何早點下班,也不一定叫人歡喜?若真是如此,試問還有甚麼方法,令生活更加幸福?

抑鬱抗壓一針全消!?

大部分香港人小時候都有張針卡,由一出世開始,結核病、B型肝炎、小兒麻痺症等等各種針劑疫苗排住隊等你接種。每到流感高峰期家中老少都要去一轉診所注射疫苗,這些醫學研究成果的出現讓你抗體加身,少病一場。如果壓力也有疫苗,上班族旺季前打一支,應試生刨書時打一支,是否就能免於壓力爆煲,不受情緒所困?

又一 Start-up 剋星:過勞死

Start-up 公司除了要力敵淘寶山寨廠,還有另一殺手。初創公司「春雨醫生」的創辦人張銳,月初死於突發心肌梗塞,年僅 44 歲。雖然此病成因眾多,發言人亦強調,沒證據顯示張銳之死與過勞有關,但發展流動醫療的先驅,竟因急病猝死,既是諷刺,亦是警號 —— 用健康換名利,是否划算?

有一種任性叫完美主義

根據專家論述,完美主義其實是非常任性、自我放縱的一種思維方式(Binge thinking)。今天社交媒體的蓬勃,對於這類思維而言,無異於火上澆油:由於攀比成風,所有人都在社交網絡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將導致自我沉溺的趨勢愈來愈嚴重。但是社交網絡上的展示,只是人生很小的片面,根據片面證據而形成的假設,按照心理學,叫做認知的扭曲,而完美主義的人最精於認知的扭曲。

考試夢魘為何纏擾終生?

「我從沒上課,我從沒交習作,我從沒溫習。但明天就是期末考。超級緊張。」這不是哪位大學生的 Facebook status,而是 71 歲的 Susie Drucker Hirshfield 常有的夢,而相信你對此也毫不陌生,甚至前幾晚也剛夢過,在幻境中嚇得手心冒汗。若說「日有所思」,才會「夜有所夢」,何以離開校園已久、甚至從不憂慮考試的人,也有這種考試惡夢?

「自戀」的人比你更可憐

Drama Queen、公主病、自我中心…… 坊間再多形容詞,說的也是同一類人—— 自戀鬼。勢要搏盡全場焦點、想全世界都繞著自己來轉,這種心態自然神憎鬼厭,但多項研究竟指,對著虛榮的 attention seeker,我們應該可憐他們才對,甚至如本地高官所言:多包容一下。

記錄情緒 App 防諱疾忌醫

這種 App 對於男性幫助更大。據統計,男性自殺率偏高,而尋求心理輔助的比率很低。這主要是因為男性受到世俗規範的束縛:不願意面對精神困擾,更視求助為軟弱的表現。「男人自殺的可能高出女人三倍,原因多是感情破裂,或與工作有關,這難道不是精神問題嗎?要幫助這些男性,就必須用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