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抗壓一針全消!?

A+A-

stress

大部分香港人小時候都有張針卡,由一出世開始,結核病、B 型肝炎、小兒麻痺症等等各種針劑疫苗排住隊等你接種。每到流感高峰期,家中老少都要去一轉診所接受注射疫苗,這些醫學研究成果的出現讓你抗體加身,少病一場。如果壓力也有疫苗,上班族旺季前打一支,應試生刨書時打一支,是否就能免於壓力爆煲,不受情緒所困?

根據美國職業壓力協會,60% 的人類疾病與長期受壓有關,在極端情況下會導致精神崩潰、抑鬱、焦慮症、自殺,甚至傷害身邊的人,例如死傷枕藉的美國校園槍擊案,也是啟發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Rebecca Brachman 研究壓力疫苗的誘因。

近年科學家發現,抑鬱病人與心理健康的人的免疫系統之間有所差別,雖然尚未知道這些差別在抑鬱症上擔當甚麼角色,但臨床心理學教授 Connie Hammen 斷言,免疫系統對誘發抑鬱症的重要性不亞於基因突變。Brachman 為此進行實驗,移植長期受壓的實驗室老鼠的免疫細胞到普通老鼠體內,原本以為新老鼠會因而出現典型受壓的生理反應,例如炎症或心跳加速,卻意外發現這些老鼠抗壓能力大增。換句話說,抑鬱鼠的免疫細胞為牠們提供了抗體。

Brachman 又好奇,現時用作治療情緒病的藥物,例如氯胺酮(ketamine),能否影響老鼠面對壓力時產生的自然反應。她首先為實驗室老製注射氯胺酮,1 星期後,連同未受注射的普通老鼠一同進行壓力測試,包括強迫游泳或將其與具侵略性動物放於同一個籠中,結果顯示,氯胺酮鼠比普通老鼠更能適應高壓環境,效果更可持續 4 星期。後來有其他研究人員進行同樣實驗,也得到同樣結果,而且發現無論是受壓前 2 小時、1 星期還是 2 星期服用氯胺酮,抗壓效果同樣顯著。除了白老鼠研究,2008 年有醫學期刊也曾刊登氯胺酮預防情緒病的人類案例,該份軍人研究指,曾因嚴重燒傷而進行手術、並接受氯胺酮注射的士兵,比起沒有接受氯胺酮的士兵,少一半機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儘管研究指,前者傷勢更重,參與行動更多,而且在深切治療部躺上更長時間。可見,事先建立壓力抗體並非天方夜譚。

撇開壓力的潛在傷害不計,壓力也發揮一定功能,它能在危難當頭時給你警示,讓你能早有預備;甚至有神經免疫生物學家指,短期壓力甚至能增強人體免疫力 。因此,Brachman 想做的不是完全消滅壓力,而是在壓力遞升到會引發心理疾病的水平前,切斷壓力對生理造成的反應,讓那些容易因壓力而發展成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病的人享受壓力提供的福利。

事實上,Brachman 並非研究壓力針的第一人,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已著手研究幾十年,並以基因工程設計出一種配方,抵消大腦分泌造成壓力的荷爾蒙;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同樣在探索免疫於壓力的方法,只是這些研究成果若要推出市面,則言之尚早。

想像最理想的情況,抗壓疫苗除了能令士兵走出戰區後免於 PTSD,失業人士不會抑鬱,考生不會溫書溫到神經衰弱。誠然,現時處理情緒病「有病醫病」的方式,比起提早接種疫苗的未雨綢繆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尤其當部分情緒病一旦發病,痊癒後也容易復發,一支抗情緒病的壓力針也許是更有效的方法。